首页成语词典自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自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xíng yuǎn zì ěr行远自迩走远路必须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迩:近。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fǎn cè zì ān反侧自安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zì qì zì bào自弃自暴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凡为血气所移者,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
hún rán zì chéng浑然自成见“浑然天成”。茅盾《大题小解》:“美丽的形象,应有适当的字汇来构成,这原是不错的;但二者实应同时产生,浑然自成。”
jiā ǒu zì tiān chéng佳偶自天成佳偶:好的配偶;天成:天作之合。指天意安排的美满的婚姻。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
qíng bù zì kān情不自堪无法忍受自己的感情。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生捧书悲咽,情不自堪。”
zào jiǎn zì fù造茧自缚作茧自缚。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陶行知《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六:“他们帮助敌人造成联合战线攻打他们自己,他们像蚕一样,造茧自缚。”
zì qǔ qí jiù自取其咎自己遭受自己招来的罪过。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过也。”
wāng yáng zì zì汪洋自恣比喻人的气度或气势宏大。明·袁中道《李温陵传》:“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莫如《庄子》,然未有因读《庄子》而汪洋自恣者也,即汪洋自恣之人,又未必读《庄子》也。”
jié shēn zì ài洁身自爱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孟子 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
zì jué fén mù自掘坟墓掘:挖。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比喻自己为自己的失败或灭亡准备了条件。晋 葛洪《神仙传》:“便一一以手裂坏之,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径去。”
bì guān zì shǒu闭关自守守:防守。封闭关口;并加以防守;不跟外界往来。也比喻因循守旧;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
zì yóu zì zài自繇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安闲随意的样子。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索性把身边所有,尽数分与三家,等三家轮供养了我,我落得自繇自在 。”
bēi bù zì shèng悲不自胜胜:经受得住。悲伤得使自己经受不住了。形容伤感至极;情难自禁。汉 荀悦《汉纪 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悲不自胜。”
máng rán zì shī芒然自失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战国·宋·庄周《庄子·说剑》:“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
tài rán zì dé泰然自得指身体感到不寻常的舒适的满足。
yǎ zǐ màn cháng huáng bǎi wèi,zì jiā yǒu kǔ zì jiā zhī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哑子:哑巴;黄柏:黄檗,味苦。哑子尝到黄柏的苦味,知苦说不出。比喻有苦难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gù bù zì fēng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2章:“只是陈陈相因,固步自封,丝毫没有改革求进步的意思。”
rén zì wéi zhèng人自为政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传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听人自为政者。”
yí rán zì ruò夷然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魏书 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xí ruò zì rán习若自然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zì chū yī jiā自出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魏书 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zì yí yī jiù自贻伊咎指自己招来过错。唐 刘知幾《史通 疑古》:“欲因循故事,坐膺天禄,其事不成,自贻伊咎。”
zì cán xíng huì自惭形秽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容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形体;秽:丑;肮脏;差。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jīng wèi zì míng泾渭自明见“泾渭分明”。明·沈德符《野获编·续编小引》:“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泾渭自明。”
zì xiāng yú ròu自相鱼肉鱼肉:以人为鱼肉;比喻残杀。比喻内部自相残杀。《晋书 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
yí rán zì yú怡然自娱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元·汤式《一枝花·题云巢》套曲:“怡然自娱,恬然自足,再不从龙化甘雨。”
zì zuò jiě rén自作解人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tuì shí zì gōng退食自公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gū gāo zì xǔ孤高自许孤:孤僻。指孤僻清高,自命不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jué见怪不怪,其怪自绝怪:奇异的;绝:绝迹,了却。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谢觉哉《作风漫谈》:“既是毫无根据,那见怪不怪,其怪自绝,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tīng qí zì rán听其自然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形容放任自流。也指尊重客观规律。听:听凭。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xīn xīn zì dé欣欣自得犹言欣然自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朱源在灯下细观其貌,比前倍加美丽,欣欣自得,道声:‘娘子请坐。’”
táo táo zì dé陶陶自得自得:自己觉得快意。自己觉得舒畅快乐。宋·林正夫《括沁园春》:“但无思无虑,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
shēn zì wéi zhī身自为之身:亲自。亲自去做到它。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那奚落他的人,昔日肆口乱道诽谤之言,至今日一一身自为之。”
zì shēng zì sǐ自生自死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形容自然发展,无人过问。宋·吕皓《上孝宗皇帝书》:“宜宥而不获宥,宜诛而不及诛,是虽匹夫之幸不幸,犹蝼蚁之自生自死于天地之间,固无损于造化之功也。”
zì gù bù xiá自顾不暇自己顾自己还来不及(顾:照顾;暇:空闲)。多指无法照顾别人。《晋书 刘聪载记》:“彼方忧自固,何暇来耶!”
zhǐ bàng mò rú zì xiū止谤莫如自修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jí rén zì yǒu tiān xiàng吉人自有天相相:帮助,保佑。谓天佑善人。同“吉人天相”。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自古道:‘吉人自有天相。’遐叔正在帅府门首叹气,傍边忽转过一个道士问道:‘君子何叹?’”清 李渔《意中缘 拒妁》:“吉人自有天相,小姐请自宽心。”
xíng yǐng zì diào形影自吊同“形影相吊”。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父自讷去,妻亦寻卒;块然一老鳏,形影自吊。”
zì mìng bù fán自命不凡自称自己不平常(凡:平凡;平常)。形容自高。清 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rú rén yǐn shuǐ,lěng nuǎn zì zh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è rén zì yǒu è rén mó恶人自有恶人磨磨:折磨。指狠毒的人自然会有更狠毒的人来折磨他。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好人还遇好人救,恶人自有恶人磨。”
zì zuò mén hù自作门户指自己创立派别或结成宗派。同“自立门户”。《旧唐书 韦云起传》:“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党。”
xí guàn chéng zì rán习惯成自然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gù bù zì fēng故步自封故:过时的;旧:故步。原来的步伐;老步子;封:限制;自封:把自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指自己停滞在老路上。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或革新。清 梁启超《爱国论》:“妇人缠足十载,解其缚而犹不能行,故步自封,少见多怪。”
gōng zì fēi báo躬自菲薄谓亲身实行俭约。菲薄;微薄。《文选·张衡〈东京赋〉》:“文(汉文帝)又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薛综注:“躬自菲薄,谓俭约。”
fǎn gōng zì xǐng反躬自省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错。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王晋 铺(其四)》:“自吟以往,更愿反躬自省,以择乎二者之间察其孰缓孰急,以为先后。”
zì yóu zì zài自由自在形容没有拘束;十分安闲舒适。唐 释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顿浙品第八》:“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
yùn yòng zì rú运用自如自如:活动不受阻碍。形容运用得非常熟练、自然。清 梁启超《开明专政论》第五章:“列国并立时代,幅员稍狭,故得厉行专政,而运用自如。”
wén zé zì fù文责自负作者对其发表的文章所产生的影响和问题负全责。梁遇春《醉中梦话(一)》:“梦里未必说话,醉中梦话云者,装糊涂,假痴聋,免得‘文责自负’云尔。”
yōu rán zì shì悠然自适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宋·陆游《中丞蒋公墓志铭》:“得屋仅庇风雨,颓垣坏绉,悠然自适,读书旦暮不辍。”
zuò dì zì huá坐地自划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它。郭沫若《文艺论集·新旧与文白之争》:“凡是文言的作品都一概视为陈腐观念,也是坐地自划。”
zì lì gēng shēng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获得生命。比喻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事业发展兴旺。更生:重新获得生命。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
zì lì mén hù自立门户自己独立成为一户人家。指成家自立。多比喻独立出来;另搞一套。清 曾朴《孽海花》第31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
zì chéng yī jiā自成一家在某种学术、艺术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也作“自出一家”。唐 刘知几《史通 载言》:“又诗人之什,自成一家,故风雅比兴,非三传所取。”
yí rán zì ruò怡然自若喜悦而无拘束貌。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小欢颜悦,至乐而笑,乐之理也。何以言之?夫至亲安豫,则怡然自若,所猖狂也。”
dú chī zì kē独吃自疴比喻顾己不顾人,一人独吞。
zì yè zì dé自业自得业:造作;得:获得,取得。佛家语,指自作自受。《正法念经》:“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zì kuài yǐ xià自刽以下刽:西周时的诸侯国名。从刽以下的乐曲就不加评论。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一提。《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刽以下无讥焉。”
qiān bēi zì mù谦卑自牧谦卑:谦虚;牧:养。谦虚谨慎,修身养性。《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gāo zì biāo shù高自标树见“高自标置”。《新唐书·王义方传》:“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
zì xiāng cán hài自相残害残:伤害。自己人互相杀害。《晋书 石季龙载记下》:“季龙十三子,五人为冉闵所杀,八人自相残杀。”
zì gāo zì dà自高自大认为自己又高又大。形容自以为了不起。三国 韦昭《国语》集解:“求掩盖人以自高大,则其抑退而下益甚也。”
zì xiāng máo dùn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yì qì zì rú意气自如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wāng yáng zì sì汪洋自肆汪洋:形容文章气势浑厚,义理深广。肆:放纵。形容人的气度或文章等大气磅礴,豪放自如。唐 柳宗元《宣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
zì wǒ táo zuì自我陶醉形容不适当地自我欣赏。陶醉:沉醉在某种境界或情绪中。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侠(渐渐激昂起来,显出自我陶醉的神气)‘我侠累,手有搏虎之力,比姜太公还要足智多谋,谁个能够把我怎样?’”
yōu yóu zì ruò优游自若从容不迫,不变常态。清·陆以湉《冷庐识·彭文勤公》:“凡置卷数百,二仆待侧,左展卷,右收卷,循环不息。待者告疲,公优游自若也。”
yáng yáng zì dé洋洋自得犹言洋洋得意。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来了。”
zì qǔ zuì lì自取罪戾指自招罪过。亦作“自取咎戾”。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复生贰心,自取罪戾。”
bù zhī zì ài不知自爱不知道爱惜自己。
xǐ bù zì shèng喜不自胜胜:承担。指喜悦难以克制。三国 魏 钟繇《贺捷表》:“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熹,喜不自胜。”
shù xiū zì hǎo束修自好犹言束身自修。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天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坏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zì xún fán nǎo自寻烦恼自己找来不必要的烦恼巴金《家》六:“他不能够说服她们,他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
yí rán zì zú怡然自足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西湖佳话·孤山隐迹》:“三十余年,而从无一日不怡然自足,诚心甘心于隐,而非假借也。”
tòng zì chuāng yì痛自创艾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明 张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铭》:“里中少年有殴母者,公欲与其父直诸有司,置之重典,少年惧,叩头流血请教,公乃许之,而其人亦痛自创艾,卒为善士,为乡里所重如此。”
zì xiāng jīng rǎo自相惊扰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jiān shǒu zì dào监守自盗监守:看管;盗:盗窃。盗窃自己经管的财物。东汉 班固《汉书 刑法志》:“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颜师古注:“即今律所谓主守自盗者也。”
qiáng shí zì ài强食自爱劝慰人的话。谓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专精神,近医药,强食自爱。”
zhān zhān zì hǎo沾沾自好犹言沾沾自喜。明·袁宗道《读〈孟子〉》:“好善与强知虑多闻识正相违,强知多闻必沾沾自好。”
xīn rán zì lè欣然自乐欣然:喜悦的样子。高兴地自觉欢喜。汉·王逸《渔父》:“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xiāo yáo zì yú逍遥自娱谓无拘无束,自得其乐。唐·李珏《唐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公神道碑铭》:“池台琴酒,逍遥自娱,贤士大夫,尚其轨躅。”
zì yǐ wéi rán自以为然然:这样。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的态度。
zì shēng zì miè自生自灭自然地生长;自然地消灭。形容任其自然;无人过问。唐 白居易《山中五绝句岭上云》诗:“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bù gōng zì bá不攻自拔拔:攻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梁书·武帝纪》:“粮食既足,士众稍多,围守两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卧取之耳。”
gū fāng zì shǎng孤芳自赏孤:单独;唯独;孤芳:单独的一支香花。把自己看作是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宋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词:“应念岭表经年,孤芳自赏,肝胆皆冰雪。”
jié shēn zì hào洁身自好洁:沌洁;好:喜爱。保持自身的清洁;不同流合污。现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不关心大多数人的利益。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说是豁达,但是去就,有爱憎,究竟总不失为洁身自好之士。”
fǔ gōng zì wèn抚躬自问反躬自问,指自我反省清 昭槤《啸亭杂录 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今以愚昧,于此获罪,所知为之流涕,路人为之叹息。抚躬自问,为幸多矣!”
zì yóu fàn làn自由泛滥指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没有约束,到处扩散。邓小平《党的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不能非常严重。”
wú wéi zì chéng无为自成见“无为而成”。
zì fù bù fán自负不凡自恃高明,不同寻常。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宁癸丑岁直宿崇文院……梦觉时禁中已鸣钟,平甫颇自负不凡,为诗记之。’”
gōng dào zì zài rén xīn公道自在人心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zì wǒ chóng bài自我崇拜指自己崇拜自己,盲目自大。
xīn rán zì dé欣然自得心情舒适、自觉得意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鲁丕传》:“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zì sī zì lì自私自利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形容私心重。宋 程颐《二程语录》:“然要卒归乎自私自利之规模。”
gāng biǎn zì yòng刚褊自用刚:坚硬;褊:狭隘;自用:凭主观意图行事。坚硬固执,独断专行。宋·苏轼《提举玉局观谢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刚褊自用,可谓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难。”
zì qǔ jiù lì自取咎戾指自招罪过。同“自取罪戾”。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目下大敌当前,万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