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jīng huáng shī sè惊惶失色 |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 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
| dòu sè zhēng yán斗色争妍 | 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 | 明·何景明《二月见梅》诗:“巡檐一笑卿相慰,斗色争妍非尔时。” |
|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 馈:赠送。缺粮时从千里之外送来,难免士兵挨饿。比喻远粮不解近饥,远水不解近渴。 | 郑观应《盛世危言·恳荒》:“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 |
| qíng jiàn yú sè情见于色 | 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生甚怒之,情见于色。” |
| nú yán bì sè奴颜婢色 | 犹言奴颜婢睐。 | 宋·王禹偁《送柳宜通判全州序》:“与夫谄权媚势,奴颜婢色,因采风谣司漕运者言而得之者远矣。” |
| mín yǒu cài sè民有菜色 | 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 《汉书 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 |
| bù lù shén sè不露神色 | 神色:态度,神情。内心活动不在脸色上流露,以防别人觉察 | 老舍《老张的哲学》:“南飞生不露神色,只是两手微颤,龙树古坦然的和别的会员说闲话,像没有看见选举结果似的。” |
| zhèng sè zhí shéng正色直绳 | 谓严正执法。 | 《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惮之。” |
| yàn sè yào mù艳色耀目 | 颜色鲜艳,光彩耀眼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莫非玉羁、金勒、宝艠、花鞢、艳色耀目,香风袭人。” |
| miàn rú tǔ sè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
| sè yì wú shuāng色艺无双 | 色艺:容貌和技艺。姿色和技艺没有第二个人可比。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第五卷:“小旦马大保,为美臣子,色艺无双。” |
| liǎn wú rén sè脸无人色 | 形容极端恐惧。 | |
| hún shè sè jǔ魂慑色沮 | 形容惊恐万状。 | 《旧唐书·忠义传·李櫈》:“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 |
| xíng sè é méi行色怱怱 | 见“行色匆匆”。 | |
| qiú mǎ shēng sè裘马声色 | 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糜烂。 | 明 归有光《宋史论赞 诸王总论》:“宋诸王咸以文雅自饬,工笔札,喜《诗》《书》,不专溺于裘马声色之间,盖其风流自上被之也。” |
| méi fēi sè wǔ眉飞色舞 | 色:脸色;表情。双眉挑动;兴奋愉快的表情跃然脸上。形容非常兴奋得意的样子。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一听此言,不禁眉飞色舞。” |
| yīng xióng běn sè英雄本色 |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 |
| shēng sè quǎn mǎ声色犬马 |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
| 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 |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
| fèn rán zuò sè忿然作色 |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 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
| xǐ xíng yú sè喜形于色 | 形:表露;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 《北史 高允传》:“允喜形于色,语人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赡客矣。’” |
| wǔ sè bīn fēn五色缤纷 |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连日把书房改做了帐房……铺设得五色缤纷。” |
| xíng xíng sè sè形形色色 |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 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万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养之,形形色色,无所弃遗。” |
| miàn bù gǎi sè面不改色 | 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 wǔ yán liù sè五颜六色 | 色彩鲜艳繁多;非常美丽。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
| bái sè kǒng bù白色恐怖 | 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
| zhèng sè lì cháo正色立朝 | 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 shuǐ sè shān guāng水色山光 |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
| qiǎo lì míng sè巧立名色 | 见“巧立名目”。 | 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
| jīng huāng shī sè惊慌失色 | 见“惊惶失色”。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
| jiàn máo biàn sè鉴毛辨色 |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 | 明 汤显祖《还魂记 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
| xǐ yùn bù xìng yú sè喜愠不形于色 | | |
| shén sè yí rán神色怡然 |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心情愉快,面色安祥。 | 《新五代史·死事传·孙晟传》:“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 |
| jīn shēng yù sè金声玉色 | 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 | 《尚书大传》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
| guān wàng fēng sè观望风色 | 观望:看风头。指犹豫不定,坐观情势发展,以便见机行事。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7章:“由于黎的态度逐步软化,原属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或者躲在六国饭店里观望风色。” |
| móu sè chuǎi chèn侔色揣称 | 侔:相等;揣:估量;称:好。形容描写景物,恰到好处。 | 南朝 宋 谢惠连《雪赋》:“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
| xù sè sháo guāng煦色韶光 | 谓晴暖美丽的风光。 | 宋·柳永《斗百花》词:“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 |
| xiù sè kě cān秀色可餐 | 美丽的容貌或秀丽的景色好像可以当饭吃。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让人入迷忘情。 | 晋 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
| tán hǔ sè biàn谭虎色变 | 谭:同“谈”;色:脸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 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有光生长穷乡,谭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 |
| sè lì nèi rěn色厉内荏 |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 xián xián yì sè贤贤易色 |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 语出《论语 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 hái nián zhù sè还年驻色 | 恢复年轻,永葆青春。 | 南朝·梁·刘孝标《山栖志》:“金盐重于素壁,玉豉贵于明珠,可以养性销痾,还年驻色。” |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 sè lì dǎn bó色厉胆薄 |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 fēng shēng mù sè风声目色 |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 | 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
| jí yán jù sè疾言倨色 | 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 《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
| jí yán jù sè疾言遽色 | 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
| biàn yán biàn sè变颜变色 |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 | 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
| jiàn mào biàn sè见貌辨色 |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那鸨儿是老积年,见貌辨色,见秦重恁般装束。” |
| nù xíng yú sè怒形于色 |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 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
| zhōng gǔ zhī sè钟鼓之色 | 见“钟鼓之色”。 | 《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
| yǒu sè yǎn jìng有色眼镜 | 比喻看待人或事物所抱的成见。 |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
| yǐ máng biàn sè以盲辨色 | 用盲眼去辨别色彩。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 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
| shēng sè jù lì声色俱厉 |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 《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 jiǎ rén cí sè假人辞色 |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 吴祖光《闯江湖》第二幕:“老钱柜子很少这么假人辞色。” |
| wǔ sè wú zhǔ五色无主 |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
| bó rán biàn sè勃然变色 |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
| huì shēng huì sè绘声绘色 |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
| méi fēi sè yuè眉飞色悦 | 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 | 臧克家《迎春辞》:“大伙儿聚在一块把希望叙说,激情满怀,眉飞色悦,打倒了‘四人帮’,心里多么快活!” |
| xíng sè cōng cōng行色匆匆 | 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 | 唐 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
| guó sè tiān zī国色天姿 | 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 《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
| shén sè bù dòng神色不动 | 神色:神情面容。遇到意外或紧张的情势,能镇静对待,表情不变。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 |
| mǎn yuán chūn sè满园春色 |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 shén sè zì rú神色自如 | 神色:神情,态度。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四章:“潘怡如心里一惊,可是表面上仍神色自如。” |
| dà jīng shī sè大惊失色 |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
| dá rán shī sè怛然失色 | 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 | 宋 苏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闻千马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
| wǔ sè xiāng xuān五色相宣 | 各种相互映衬。形容诗歌辞藻华丽。 | 《宋书 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
| máng hán sè zhèng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 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
| liàn jiǔ tān sè恋酒贪色 | 恋:沉迷;贪:迷恋。指沉迷于酒色和女色之中。 | 金·马钰《满庭芳·化胡了仙兄弟》:“三尸调引,六贼迷惑,自然斗乱魂魄,镇日争财竞气,恋酒贪色。” |
| shū xíng guǐ sè殊形诡色 | 殊:特殊;诡:怪异;色:景象。形容事物形状特殊,稀奇古怪。 | 明·刘基《螇螰》:“凡物之殊形诡色,而无益于民用者,皆可谓之祥,可以谓之妖者也。” |
| xū héng lì sè盱衡厉色 |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 《汉书·王莽传》:“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
| xiāng xíng shī sè相形失色 | 形:对照。相比之下;显得不足。 | 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
| gǔ sè gǔ xiāng古色古香 | (陈设、器物或艺术品)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古香:古书画散发出的气味。 | 宋 陆游《小室》:“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 |
| guó sè tiān xiāng国色天香 | 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 | 唐 李濬《松窗杂录》:“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 fèn rán zuò sè愤然作色 | 愤然:忿怒的样子。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发怒。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
| zhèng róng kàng sè正容亢色 | 谓神色严肃。 |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五:“‘这就该说是‘上海的外国小姐’才对呀!’赵夫人正容亢色地说。” |
| hún cán sè chǐ魂惭色褫 | 惶愧失色,惊恐不安。 | 唐·司空图《释怨》:“二子魂惭色褫,跼听玉音。” |
| jiàn mào biàn sè鉴貌辨色 |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
| miàn wú cán sè面无惭色 | 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若以爱民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 shēng sè bù dòng声色不动 |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火样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声色不动,化做一杯雪水。” |
| shēng sè gǒu mǎ声色狗马 | 声色:歌舞和女色;狗马:养狗和骑马。后来二语连用;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
| sè shòu hún yǔ色授魂与 | 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 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李善注引张揖曰:“彼色来授,我魂往与接也。” |
| píng fēn qiū sè平分秋色 | 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 | 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
| cài shū zhī sè菜蔬之色 | 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 晋·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
| chá yán guān sè察言观色 | 察;观:仔细看;言:话;色:脸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 xǐ nù bù xìng yú sè喜怒不形于色 |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 《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
| jí yán lì sè疾言厉色 | 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 |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
| méi yán lào shǎi没颜落色 | 形容情绪低落。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合童奶奶调羹没颜落色的坐着,寄姐在旁里也谷都着嘴奶小京哥。” |
| zòng qíng jiǔ sè纵情酒色 | 酒色:酒和女色。指沉迷于花天酒地和色欲之中。 | 《剪灯余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武弁则纵情酒色,文吏则惟事空言。” |
| shēng sè huò lì声色货利 | 货:指钱财;利:指私利。贪恋歌舞、女色、钱财、私利。泛指寻欢作乐和要钱等行径。 | 《尚书 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
| bó rán zuò sè勃然作色 | 作色:变脸色。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
| jīng è shī sè惊愕失色 |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
| chá yán guān sè察颜观色 | 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 清 唐甄《潜书 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吾不能也。” |
| sè shuāi ài qǐn色衰爱寝 | 色:姿色;寝:平息,停止。指因容颜衰老而失去爱宠。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陈秋碧<山坡羊>》:“色衰爱寝从来话,忆西陵松阴露华。” |
| mù sè cāng máng暮色苍茫 | 指时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 《茅盾散文 旅踪屐痕 海参崴印象》:“海参崴在冬季白昼时间极短。上午八时天还未大亮,下午五时,已经暮色苍茫。” |
| hào sè zhī tú好色之徒 | 好:喜欢;色:情欲;徒:人(多指坏人)。贪爱女色;玩弄女性的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 zhèng sè zhí yán正色直言 |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形容刚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 《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
| jiǎ yǐ cí sè假以辞色 |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 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
| chūn sè nǎo rén春色恼人 | 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 宋·王安石《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
| shén sè bù náo神色不挠 | 神色:神情,态度;挠:屈,弯曲。神情无所改变。 | 宋·李孜《纂异记·浮梁张令》:“庖人炙羊方熟,有黄衫者,据盘而走,仆夫连叱,神色不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