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yí ěr duò zān遗珥堕簪 | 见“遗簪堕珥”。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七出:“清晓,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遗珥堕簪,蹙着秋千,不禁笑语声高。” |
| dào wú shí yí道无拾遗 | 同“道不拾遗”。 |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 |
| yí fēng yú sī遗风余思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 唐 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绛即东雍,为守理所,禀参实沉分,气蓄两河润,有陶唐冀遗风余思。” |
| yí fēng yú xí遗风馀习 | 见“遗风馀俗”。 | |
| yí fēng yú sú遗风余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汉 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
| yí fēng yú xiàng遗风馀象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
| gǔ zhī yí zhí古之遗直 | 遗直:指人很耿直,有古人的遗风。指能够体现古人遗风的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丰减。” |
| jǔ wú yí cè举无遗策 | 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 《淮南子·主术训》:“万举而无遗策矣。” |
| liú fāng yí chòu流芳遗臭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 |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刑部·闺鉴图说践》:“流芳遗臭,断非凡庸卑陋所能为,况事而未定。” |
| yí dé yú liè遗德余烈 | 指先人留下的德泽和功业。 | 宋 王珪《天地太庙七室皇后庙奉慈庙奏告仁宗皇帝谥号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遗德余烈,蒙被天下,施之无穷。” |
| yí chòu qiān qiū遗臭千秋 | 同“遗臭万载”。 | 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廷臣谢表》:“姑念放麑,使御魍魉之鬼,拥戴称颂,悬金石不刊之书,令其遗臭千秋。” |
| yí biān duàn jiǎn遗编断简 | 指散佚而残缺不全的典籍。 | 宋·吕大临《〈考古图〉后记》:“虽遗编断简,仅存二三,然世移俗革,人亡书残,不复想见先王之绪余。” |
| cè wú yí suàn策无遗算 | 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 《北齐书 幼主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 |
| yí fēn yú róng遗芬余荣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 | 《宋书 礼志三》:“爰洎姬汉,风流尚存,遗芬余荣,绵映纪纬。” |
| yí fēng yú xiàng遗风余象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宋 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 |
| yí fēng yú jiào遗风余教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宋 叶適《金坛县重建学记》:“京口常为江南必争之地,其人以智诈勇力擅名于时,而古人遗风余教无闻焉,何也?” |
| yí fēn shèng fù遗芬剩馥 | 比喻前人留下的精美文章。 | 明·李东阳《跋〈聚芳亭卷〉》:“而诗书图史,遗芬剩馥,在其子孙者,其来未艾,谓非少保公之贤而至然哉!” |
| yí shěn dà fāng遗哂大方 | 见“遗笑大方”。 | 《鼓掌绝尘》第二回:“杜先生笑道:‘恐拙句遗哂大方。’” |
| náng kuò wú yí囊括无遗 | 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指完全包罗在内,无所遗漏。 | 明·冯惟敏《仙桂引》:“喜则喜空洞能容,为则为囊括无遗。” |
| bǔ guò shí yí补过拾遗 |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 《汉书 汲黯传》:“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
| suàn wú yí cè算无遗策 | 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 《晋书 桓玄传》:“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 |
| wú fù jié yí无复孑遗 | 孑遗:遗留,余剩。没有再剩下什么。 | 前蜀·牛峤《灵怪录·居延部落主》:“周岁无复孑遗,水银后亦失所在。” |
| dòng xī wú yí洞悉无遗 | 洞:深入,透彻;洞悉:知道。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此人之果为谁,及其抵英国后之一举一动,本使馆洞悉无遗。” |
| yí zān jué yīng遗簪绝缨 | 指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 | 《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淳于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另见《韩诗外传》卷七,王后所绝缨之事。后合二事为“遗簪绝缨”。 |
| yí chòu wàn nián遗臭万年 | 臭:比喻恶名声;万年:指时间很长久。人死了;可是臭名却永远流传下去;遭人唾骂。 | 《宋史 林勋等传赞》:“若乃程珌之窃取富贵,梁本大李知孝甘为史欧远鹰犬,遗臭万年者也。” |
| yuè fán yí shì越凡遗世 | 超越凡俗,脱离世俗社会。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每进一卮,侍女们八音齐奏,音调清和,令人有越凡遗世之想。” |
| yì shì yí wén轶事遗闻 |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 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故单辞只义,轶事遗闻,咸笔之于书,以冀流传久远。” |
| bào lù wú yí暴露无遗 | 暴露:显露;显现;遗:遗漏。全部、彻底地暴露了出来;没有丝毫遗漏。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只要在这里发现敌人主力,那敌人一切诡计就暴露无遗。” |
| yí lǎo yí shào遗老遗少 | 遗老:称前朝的旧臣;遗少:指封建时代留恋前期;思想陈腐的年轻人。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后指思想陈腐、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年轻人。 |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 |
| yí fēn yú róng遗芬馀荣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 | |
| duàn jiǎn yí biān断简遗编 | 简:古时用以书写的竹片。编:穿简的皮条。指残缺不全的古籍。 | 唐 陆龟蒙《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诗之三:“青箱有意终须续,断简遗编一半通。” |
| mǐ yǒu jié yí靡有孑遗 | 靡:无,没有;孑遗:遗留,剩余。没有剩余。 | 《诗经 大雅 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
| yě méi yí xián野没遗贤 | 见“野无遗贤”。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爷爷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个朝无幸位,野没遗贤。” |
| yí fēng yì chén遗风逸尘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教和超逸的事迹。 | 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人材》:“至于高蹈物表,远引方外,亦皆清隽卓绝志士,是其遗风逸尘,霑被无极。” |
| shǎng bù yí jiàn赏不遗贱 | 赏:赏赐,奖赏;贱:地位卑微。奖赏不要遗漏地位卑微的人。 |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不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 |
| yú yè yí liè余业遗烈 | 遗留下来的事业与功绩。《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 《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
| móu wú yí ér谋无遗谞 | 遗谞:才智不足之处。所设计谋没有不足之处。形容计谋周密,十分稳妥。 | 晋·陆机《辩士论》:“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谞,举不失策。” |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余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
| jù xì wú yí巨细无遗 | 大的小的都没有遗漏。 | 冯骥才、李定兴《义和拳》:“然后急不可待地像倒水一般,把所知道的一切,巨细无遗地告诉给刘黑塔他们。” |
| jiào lèi wú yí噍类无遗 | 噍类:指活着的人;遗:遗留。没剩下活着的人。 | 南朝·梁·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含冤抱痛,噍类靡余。” |
| yí niè yú liè遗孽余烈 | 指遗留下来的残余势力。 | 宋 苏辙《唐论》:“高帝(汉高祖)之世,反者九起,其遗孽余烈,至于文景,而为淮南、济北、吴、楚之乱。” |
| juān dī bù yí涓滴不遗 | 涓:细流;滴:小水珠。一点一滴也不遗漏。比喻极小的或极少的东西也不遗漏。 | 唐 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
| yí sú jué chén遗俗绝尘 |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 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
| shèng dé yí fàn盛德遗范 | 盛德:美盛的品德;范:榜样。先人美盛的品德和风范。 | 《新唐书·韦陟传》:“宋珲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足矣。’” |
| yǎng hǔ yí huàn养虎遗患 | 遗;留下;患:祸患。养着老虎;留下祸患。比喻纵容坏人;给自己留下后患。也作“养虎留患。”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
| yí wén suǒ shì遗闻琐事 | 见“遗闻逸事”。 | 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序》:“本以存昔日之遗闻琐事,以附于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见世事而已。” |
| yí wù wàng xíng遗物忘形 | 泯灭物我界限,谓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 宋·秦观《心说》:“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 |
| lè dào yí róng乐道遗荣 | 乐守圣贤之道而抛弃荣华富贵。 | 唐·刘知畿《史通·品藻》:“盖以二子虽乐道遗荣,安贫守志,而拘忌名教,未免流俗也。” |
| yí fēng yú liè遗风余烈 | 遗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尚。余烈:前人的功业。前人流传下来的功业和风尚。亦作“余业遗烈”、“遗风余韵”。 | 《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晋书·刘颂传》:“如或当身之政,遗风余烈不及后嗣。” |
| yí biān jué jiǎn遗编绝简 | 同“遗编断简”。 | 唐·怀素《自叙》:“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
| yí wén yì shì遗闻轶事 | 散失;遗传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 宋 周密《武林旧事》:“此十卷之本,乃从毛氏汲古阁之版传抄。首尾完其,其间遗闻轶事,皆可备考稽。” |
| yí zhū qì bì遗珠弃璧 | 本指弃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弃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优秀人才。 | 宋·陆游《〈曾裘父诗集〉序》:“然裘父得意可传之作,盖不止此,遗珠弃璧,识者兴叹。” |
| yí wù shí xīn遗物识心 | 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 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
| dùn shì yí róng遁世遗荣 |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 晋·慧远《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
| yí fēng yú cǎi遗风馀采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 |
| yí shì yuè sú遗世越俗 | 超脱世俗。 | 三国·魏·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遗世越俗,扬《北里》之流声,绍《阳阿》之妙曲。” |
| yí ěr zhuì zān遗珥坠簪 | 见“遗簪堕珥”。 | 清·洪昇《长生殿·禊游》:“朱论,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 |
| yí shì bá sú遗世拔俗 | 见“遗世越俗”。 | 明·张居正《与司成马孟河书》:“夫遗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济物者,大贤之宏量也。” |
| yí fēng yú zé遗风余泽 |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 《宣和书谱 张彦远》:“此其遗风余泽,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 |
| yí xùn yú fēng遗训余风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宋书 明帝纪论》:“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称先王,盖由遗训余风,足以贻之来世也。” |
| nìng yí wù làn宁遗勿滥 | 宁:宁可;遗:遗漏;勿:不要;滥:过多。宁愿遗漏,也不要降低标准,一味求多。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阅起文来岂有不宁遗勿滥之理。” |
| jǔ rú hóng máo,qǔ rú shí yí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 《汉书·梅福传》:“举秦如鸿毛,拾楚若拾遗。” |
| yí fēng yú jiào遗风馀教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
| yí zān duò lǚ遗簪堕履 | 同“遗簪坠屦”。 | 唐·张说《让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遗簪堕履之恩,好生养志之德。”唐·罗隐《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诗之二:“遗簪堕履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 |
| yí zān duò ěr遗簪堕珥 | ①《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后以“遗簪堕珥”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②指遗落、丢弃簪子珥珰。亦指遗弃的簪珥。 | 《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
| yí xíng qù mào遗形去貌 | 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 | 明·袁宏道《与陶孝若书》:“然一相识,而遂遗形去貌,又非浅浅者可同年轮也。” |
| yí zān zhuì xì遗簪坠舄 | 指遗落在地的簪子鞋子。 | |
| yí zān zhuì ěr遗簪坠珥 | 见“遗簪堕珥”。 | 宋·柳永《木兰花》词:“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珠翠纵横。” |
| yí fēng jiù sú遗风旧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 元·揭傒斯《彭州学记》:“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为宾主,治者狃闻习见,以遗风旧俗为可鄙,前言往行为可鄙。” |
| yí wén yì shì遗文轶事 | 遗文:前人流传下来的诗文;轶事:逸事。流传在外而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 宋·朱熹《监潭州南岳庙刘君墓志铭》:“搜集先世遗文轶事,纤悉无遗。” |
| cāng hǎi yí zhū沧海遗珠 |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 《新唐书 狄仁杰传》:“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 móu wú yí cè谋无遗策 | 谓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 |
| yǎng hǔ zì yí huàn养虎自遗患 | 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
| yí dé yú liè遗德馀烈 | 指先人留下的德泽和功业。 | |
| chǔ gōng yí yǐng楚弓遗影 | 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惧心理。 | 《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
| yí shì jué sú遗世绝俗 |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 yí huá fǎn zhì遗华反质 | 谓舍弃浮华而返归朴质。 | 《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做诗〉》:“颓纲既振,品物咸秩。神道见素,遗华反质。”李善注:“华谓采章,质谓淳朴也。遗,弃也。” |
| yí fāng yú liè遗芳馀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 | |
| yí piān zhuì kuǎn遗篇坠款 | 指散佚的诗文篇章和书画款识。 | 宋·张淏《云谷杂记·藏金石刻》:“前代遗篇坠款,因得概见于方册间,此尤可贵也。” |
| dàng rán wú yí荡然无遗 |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 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
| yí niè yú liè遗孽馀烈 | 指遗留下来的残馀势力。 | |
| chú jí yí lèi除疾遗类 | 遗:留下。类:种。只治表面的病,又留下了病根。比喻去患不彻底,留下祸根。 | |
| bù yí cùn cháng不遗寸长 | 遗:遗漏;寸长:微小的长处。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 | 《宋史 娄机传》:“称奖人才,不遗寸长。” |
| yí shì dú lì遗世独立 |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 宋 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 yě wú yí xián野无遗贤 | 民间没有被弃置不用的人才。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 《尚书 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
| qì zhì yí shēn弃智遗身 |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 |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
| xián wài yí yīn弦外遗音 | 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
| yí zān zhuì lǚ遗簪坠履 | 见“遗簪坠屦”。 | 《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
| yí wén yì shì遗闻逸事 |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 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 |
| yī lǎn wú yí一览无遗 | 览:看。遗:遗漏。一眼望去,一切事情都看到了,无一遗漏。亦作“一览无余”。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
| yí chòu qiān nián遗臭千年 | 同“遗臭万载”。 | 明·邵璨《香囊记·强婚》:“岂不闻李氏断臂,清风满耳如生;文君(卓文君)夜奔,遗臭千年未泯。” |
| yí chòu wàn shì遗臭万世 | 同“遗臭万载”。 | 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一:“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一旦为此,若不早改图,必且遗臭万世。” |
| yí chòu wàn dài遗臭万代 | 同“遗臭万载”。 | 唐·高適《后汉贼臣董卓庙议》:“母妻屠戮,种族无留,悬首燃脐,遗臭万代。” |
| yí chòu wàn zǎi遗臭万载 | 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桓温]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
| yì wén yí shì轶闻遗事 | 见“轶事遗闻”。 | 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上》:“及于唐宋,其体益滋,稗则为山,说则为海,轶闻遗事,杂然著已。” |
| yí zān zhuì jù遗簪坠屦 | 遗:遗失;坠:掉落;屦: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 | 《北史 韦瓊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
| bù yí yú lì不遗馀力 | 指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 《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
| tú bù shí yí涂不拾遗 | 涂:通“途”,道路。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涂不拾遗。” |
| dù jiǎn yí biān蠹简遗编 | 泛指残存的书籍。 | 唐 罗隐《咏史》:“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 |
| yí fēng gǔ dào遗风古道 | 前代留传下来的淳厚古朴的风尚。 | 清 元祚《从安节宓草昆仲乞写鹤舟图》诗:“水田茆屋莫愁村,别有遗风古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