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míng hūn zhèng qǔ明婚正娶 | 指经过正式手续的婚姻,现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合法婚姻。 |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那里是明婚正娶,公然的伤风败俗。” |
| fú zhèng chù xié扶正黜邪 | 扶助正道,除去邪恶。 | 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 |
| zuò gǔ zhèng jīng作古正经 | 犹言一本正经。 | 艾芜《一个女人的悲剧》五:“陈家驼背子板起面孔,作古正经地说:‘我刚才想了好一阵,一定是那会事情’” |
| fú zhèng qū xié扶正祛邪 | 祛:去除。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 傅维康《医药史话·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 |
| qiáng cí duó zhèng强词夺正 | 同“强词夺理”。 |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但酒醒,硬打挣,强词夺正,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 |
| fāng zhèng bù gǒu方正不苟 | 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 清·钱泳《履园丛话·者者居》:“嘉定有老儒,名朱纲,为人方正不苟,颇信佛老之说。” |
| zhèng shēn shuài xià正身率下 | 端正自身,为下属表率。 | 汉 荀悦《汉纪 武帝纪三》:“仲舒正身率下,所居而治。” |
| míng gōng zhèng yì明公正义 | 见“明公正气”。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7回:“若遇着买花儿东西,明公正义问他要。” |
| jiù zhèng yǒu dào就正有道 | 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 《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 guāng míng zhèng dà光明正大 | 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无私。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
| xié bù yā zhèng邪不压正 | 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 | 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就是邪不压正嘛,最后是正面人物得到了胜利!” |
| liàng záo zhèng ruì量凿正枘 | 谓木工度量器物孔眼的大小方圆制作可与之相契合的榫头。比喻说话办事须从实际出发。 | 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葅旈。” |
| wǎng jǐ zhèng rén枉己正人 | 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已以正天下者乎?” |
| gāng zhèng bù ē刚正不阿 | 刚:刚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
| zhèng yán lì yán正言厉颜 | 见“正言厉色”。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钱典史听了这话,便正言厉颜的对他说道:‘世兄!用到这样管家,你做主人的总要有点主人的威势才好。’” |
| shǒu zhèng bù yí守正不移 | 守:保持;移:改变。坚守正道而不改变。 | 晋·常璩《华阳国志·后贤志》:“前衡阳内史杨君,忠肃贞固,守正不移。” |
| xié bù fàn zhèng邪不犯正 | 亦作“邪不伐正”。谓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 | 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
| fāng zhèng bù ē方正不阿 |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 《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
| zì zhèng qiāng yuán字正腔圆 |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字正腔圆,果然是道地的无锡话。” |
| guī xié fǎn zhèng归邪返正 | 返:回归。指改正错误,返回正确道路。 | 唐·韦表微《麟台碑铭》:“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载删,《礼》《乐》大定,惩恶劝善,归邪返正。” |
| chún zhèng wú xié纯正无邪 | 邪:不正当。纯洁真挚,没有一点邪念。 | |
| zhèng zhí wú ē正直无阿 | 阿:曲从,迎合。为人处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
| chí zhèng bù ā持正不阿 | 持守公正正派,不迎合阿谀。 |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平居议论臧贬,务持正不阿;与人交,不以盛衰为轩轾。” |
| jué ér bù zhèng谲而不正 | 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 《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 shén qīng qì zhèng神清气正 | 正:纯正。心神清越,气质纯正。 | 明·无名氏《庆长生》第一折:“则愿的朱颜不更,神清气正,万年欢乐永长生。” |
| wēi yán zhèng sè危言正色 |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 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
| míng zhèng yán shùn名正言顺 | 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 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 píng xīn chí zhèng平心持正 | 主持公正,无所偏倚。 | 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 míng méi zhèng qǔ明媒正娶 | 明、正:形容正大光明。旧指正式婚姻。 | 元 柯丹邱《荆钗记 抢亲》:“我当初嫁你,也是明媒正娶。” |
| zhèng fù wéi qí正复为奇 | 正:正常;奇:奇特。指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转化,正常可变为奇特。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58章:“正复为奇,善复为袄。” |
| qì xié cóng zhèng弃邪从正 |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
| cí yán qì zhèng辞严气正 | 犹言辞严义正。 | 《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
| yì zhèng cí yán义正词严 | 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
| míng zhèng lǐ shùn名正理顺 | 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 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
| yán qì zhèng xìng严气正性 | 气:脾气;性:性格。性格刚直,毫不苟且。 | 《后汉书·孔融传论》:“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 |
| zhèng fǎ zhí dù正法直度 | 度:标准。严正法律,统一标准。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 |
| bō luàn fǎn zhèng拨乱返正 | 拨:治理;乱:乱世;返:回复;正:正常。整顿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宋·李纲《上皇帝封事》:“拨乱返正,以图中兴。” |
| kuāng zhèng gāng jì匡正纲纪 | 指纠正法度。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敞传》:“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 |
| zhèng dà táng huáng正大堂皇 | 见“正大堂煌”。 | 清·陈朗《雪月梅》第三十七回:“传旨不必誊正,即命内监将草稿取上御案观览,但见字字龙蛇,行行珠玉,铿锵金石之音,正大堂皇之体。” |
| huí xié rù zhèng回邪入正 | 犹言改邪归正。 | 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下:“《百论》为回邪入正。” |
| zhèng sè zhí yán正色直言 |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形容刚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 《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
| zhèng yán lì sè正言厉色 | 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
| zhèng yì lǐn rán正义凛然 | 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 | |
| zhèng běn chéng yuán正本澄源 | 犹正本清源。 | 《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
| zhí yán zhèng sè直言正色 |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
|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风 |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 míng táng zhèng dào明堂正道 | 犹明公正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还跟不上他,才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给他做了屋里人。” |
| zhèng yán zhí jiàn正言直谏 | 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 三国 魏 桓范《谏争》:“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 |
| xié bù shèng zhèng邪不胜正 | 犹言邪不犯正。 |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4回:“自古道‘邪不胜正’。吾仗天威讨诛反贼,有何惧哉!” |
| zhèng dà guāng míng正大光明 | 公正无私、胸怀坦白的样子。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卷三十八 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
| 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名不正,言不顺 |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 zhèng běn qīng yuán正本清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
| 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堂堂正正 | 原指军队阵容盛大。后形容光明正大。堂堂:强大威武;正正:整齐。 | 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
| chéng xīn zhèng yì诚心正意 |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皇天有意为斯文,教人从诚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齐家治国为标准。” |
| shě xié guī zhèng舍邪归正 | 舍:放弃;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五祖》:“友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
| kuāng luàn fǎn zhèng匡乱反正 |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 |
| fǎn zhèng bō luàn反正拨乱 |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 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
| zhèng jiàn bù huì正谏不讳 | 正谏:正言劝谏。指正言劝谏,毫不隐讳。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曰:‘寡人……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
| bù dāng bù zhèng不当不正 | 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 | 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 |
| yì zhèng cí yán义正辞严 |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 |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 bǐng zhèng wú sī秉正无私 | 主持正义,没有私念。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二回:“闻得包公秉正无私,不畏权势。” |
| gé xié fǎn zhèng革邪反正 | 革除错误,回到正道上。 |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荡汰积埃,革邪反正。” |
| guī zhèng fǎn běn归正反本 | 归:回返;反:返回。返归于根本之源。 | 晋·陈寿《三国志·马超传》:“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幕义。” |
| guī zhèng shǒu qiū归正守丘 |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 cí yán yì zhèng辞严意正 | 同“辞严义正”。 | 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
| zhōng zhèng wú xié中正无邪 | 中正:端庄正直;邪:邪僻,不正派。端庄正直,没有偏邪。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
| zhèng guàn lǐ xià正冠李下 |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 guān qīng fǎ zhēng官清法正 | 清·清廉;正:公正。为官清廉,执法公正。 |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这衙门里问事,真个官清法正,件件依条律的。” |
| zhèng zhí gōng píng正直公平 | 公正不偏,处事公道。 | 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我平日所行正直公平,所断之事并无冤枉。” |
| 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bù zhèng guān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 zhèng dà táng huáng正大堂煌 | 亦作“正大堂皇”。犹言堂堂正正。 |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其名衔之正大堂煌,尊荣已极,何谓名衔太新,实尔等听闻未久,觉以为新耳。” |
| zhèng míng zé shí正名责实 | 正:端正。辨正名称以符合实际。 | 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
| zhèng běn sù yuán正本溯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溯:寻找。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 |
| zhèng shēn míng fǎ正身明法 | 端正自身,严明法纪。 | 《晋书 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袛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 |
| gōng píng zhèng zhí公平正直 | 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 |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体面,方才得公平正直万人传。” |
| xīn dì zhèng zhí心地正直 | 指为人正直,不存邪念。 | |
| zhèng jīng bā běn正经八本 | 见“正经八百”。 |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八章:“可是,我们干革命,只要正经八本地干,哪有不忙的时候儿?” |
| zhèng qì lǐn rán正气凛然 |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
| zhèng sè zhí shéng正色直绳 | 谓严正执法。 | 《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惮之。” |
| zhèng shēng yǎ yīn正声雅音 | 纯正优雅的音乐。 | 唐 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其正声雅音,笙师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过也。” |
| xié bù dí zhèng邪不敌正 | 犹言邪不犯正。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庄攈松》:“邪不敌正,理固然也。” |
| zhèng rén jūn zǐ正人君子 |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 《新唐书 张宿传》:“宿怨执政不与已,乃日肆谗甚,与皇甫镈相附离,多中伤正人君子。” |
| cí zhèng lǐ zhí词正理直 | 言词严正,理由充足。 | 《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按院见说得词正理直,更不再问。” |
| zhí yán zhèng lùn直言正论 | 正直公道的言论。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
| hào rán zhèng qì浩然正气 | 浩然: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气概、精神。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 老舍《兔儿爷》:“抗战建国须凭真实本领与浩然正气,只能迎时当令充兔子王的,不作汉奸,也是废物。” |
| fèng gōng zhèng jǐ奉公正己 | 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 | 《魏书 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
| dǎng xié chǒu zhèng党邪丑正 | 犹言党邪陷正。 | 《明史·路振飞传》:“崇祯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险,党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 |
| zhèng dà bù ē正大不阿 | 正大:光明正大;阿:迎合。光明正大,不循私迎合权贵。 | |
| zhèng xīn chéng yì正心诚意 | 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 zhèng ér bā jīng正儿巴经 | 亦作“正儿八经”。亦作“正二八摆”。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真正的;确实的。 | |
| zhèng jīn wēi zuò正襟危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 《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
| míng gōng zhèng dào明公正道 | 见“明公正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 |
| qì xié guī zhèng弃邪归正 | 指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 清 钮琇《觚剩 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 |
| zhèng dào tǎn tú正道坦途 | 坦:平而宽广。直而平坦的大道。比喻方向正确,前途光明的道路。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6回:“总之,再不走荆棘,这边就是茂林修竹;再不踏确荦,这边便是正道坦途。” |
| zhèng míng dìng fēn正名定分 | 辨正名分。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作‘唠叨家’的。” |
| yǐ zhèng shì tīng以正视听 | 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
| chù xié chóng zhèng黜邪崇正 |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 太平天国·林一环《贬妖穴为罪恶隶论》:“庶几黜邪崇正,以为遐迩亲疏之永鉴云尔。” |
| shǒu zhèng bù huí守正不回 | 坚守正道,不屈从。 | 《周书·王罴传》:“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英也。” |
| xié bù gān zhèng邪不干正 | 邪恶的压不倒正派刚正的事物。 | 宋 王谠《唐语林 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
| gōng zhèng lián míng公正廉明 |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 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