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qí huā míng huì奇花名卉 | 指稀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或稀少的东西。 | 明·冯惟敏《桂枝香·赠人》:“月中丹桂,天花香细,熬尽了万紫千红,占断了奇花名卉。” |
gōng míng lì lù功名利禄 | 名利地位。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禄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铤而走险。” |
xún míng zé shí循名责实 | 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求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循:依着;责:求。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
shēng míng jí shèn声名藉甚 | 藉甚:通“籍甚”,盛大。名声显赫。 | 北周·庾信《周天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和墓志铭》:“公禀山岳之灵,擅风云之气,容止矜庄,声名藉甚。” |
yíng lì wō míng蝇利蜗名 | 蜗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宋·卢炳《念奴娇》:“回首蝇利蜗名,微官多误,自笑尘生袜。” |
hè hè yǒu míng赫赫有名 |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名声极大。也作“赫赫之名”。 | 晋 常璩《华阳国志 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
míng zhèn yī shí名震一时 | 名声震动当时社会。 | 《新唐书 刘晏传》:“号神童,名震一时。” |
xū míng zài wài虚名在外 | 虚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名声。在外界有一个虚而不实的名声。 | |
gū míng diào yù沽名钓誉 | 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极力谋取好名誉。沽:买;钓:喻用手段取得。 | 金 张建《高陵县张公去思碑》:“非若沽名钓誉之徒,内有所不足,急于人闻,而专苛察督责。” |
yǐn xìng mái míng隐姓埋名 |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象形夺名 | 夺:决定。依照事物的形态特征来决定它的名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
mào míng dǐng tì冒名顶替 | 冒:冒充。冒用别人的名义去做某事或窃取他人的权利。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
míng gāo nán fù名高难副 | 副:相称。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 《后汉书 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diào yù gū míng钓誉沽名 | 见“钓名沽誉”。 | 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为国家谋长久……毋钓誉沽名,毋模棱两可。” |
diào míng yào yù钓名要誉 | 见“钓名沽誉”。 |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虽不可取于民奢纵害公,亦不必钓名要誉,太俭陋也。” |
wú kě míng zhuàng无可名状 | 没法形容。 | 《花城》:“自由了,一种无可名状的轻松感,像一股热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
míng qīng jù gōng名卿巨公 | 有名声的权贵。 | 宋·欧阳修《<江邻几文集>序》:“自明道、景佑以来,名卿巨公,往往见于余文矣。” |
mái míng yǐn xìng埋名隐姓 | 隐:隐瞒。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后遂化鹤回家,埋名隐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长成。” |
wō míng yíng lì蜗名蝇利 | 蜗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金·刘志渊《行香子·李会首问道》词:“妙道勤求,乐以忘忧。要蜗名蝇利心休。” |
chòu míng yuǎn yáng臭名远扬 | 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 | 《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
qiǎo lì míng mù巧立名目 |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
míng chuí bǎi shì名垂百世 | 垂:流传下去。好名声流传后代。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
měi qí míng yuē美其名曰 | 给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名称)叫做……。 | 鲁迅《藤野先生》:“美其名曰‘富士山’。” |
yǒu xiān zé míng有仙则名 | 山中有了仙人居住,山就成为名山。 | 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míng liè qián máo名列前茅 | 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
míng dé zhòng wàng名德重望 | 犹德高望重。 | 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
yǒu míng yǒu lì有名有利 | 既有名誉又有利益。 | |
gōng jiù míng chéng功就名成 | 功:功业。就:达到。指成就了功业,也有了名声。 | 明·沈采《千金记·游仙》:“当初一个布衣人,到如今功就名成,加封匪轻。” |
tú yǒu qí míng徒有其名 | 光有它的名。指有名无实。徒:空;白白地;名:不符合实际的名声。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铨选之门,徒有其名,莫责其实。” |
míng mǎn tiān xià名满天下 |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
fēn wén bù míng分文不名 | 名:占有。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比喻非常贫困。 | 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他自己穷得分文不名,还要支持那两三间破烂的会址,招待许多左派文人。” |
dǐ míng lì jié砥名励节 | 砥: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名:名誉;励:通“砺”,磨炼;节:节操。砥砺磨炼自己,立名立节 | 唐·高迈《济河焚舟赋》:“砥名励节,易地改辙,冀桑榆之未晚,得雌雄之一决。” |
dǐ xíng mó míng砥行磨名 | 磨砺德行与名节。 | 南朝宋·周朗《报羊希书》:“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气,运奇蓄异,将进善于所灭。” |
shuò yàn míng rú硕彦名儒 | 硕:大;彦:有才学的人。指有名声的大学者。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结多少硕彦名儒;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
shēn míng jù tài身名俱泰 | 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哆》:“士当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翁牖语人。” |
gǎi míng yì xìng改名易姓 |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创庵院,滥将无籍之徒收充,亦有逃军囚匠改名易姓,削发顶冠,人莫之识。”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像形夺名 |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麽绿荑的,还有甚么丹椒、蘼芜、风连,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
dǐ lì míng jié砥砺名节 | 砥砺磨炼,立名立节 | 《晋书 夏侯湛传》:“论者谓湛虽生不砥砺名节,死则俭约令终,是深达存亡之理。” |
yāo lì dào míng要利盗名 | 要:通“邀”。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盗取名利。 |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
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 疑:疑虑。行动有疑虑就不会成功,做事有疑虑就没有效果。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
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名不正,言不顺 |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diào míng gū yù钓名沽誉 | 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
gāo míng dà xìng高名大姓 | 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 | 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请问仙乡何处,高名大姓,因甚到此?” |
qiān gǔ mà míng千古骂名 | 千古:永远。永世被人唾骂的名声。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只是一场冷落败坏根基,都藏在里边,不做千古骂名,定是一番笑话。” |
xū míng bó lì虚名薄利 | 虚:空;薄:淡泊。不慕虚名,不贪小利。 | 明·郭勋《雍熙乐府》第四卷:“彼也虚名薄利。任他人禄重官髙,橪指间朱颜昨日,急回头白发明朝。” |
míng gāo tiān xià名高天下 | 比喻全国闻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
wú míng zhī shī无名之师 | 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俱之。” |
tí míng dào xìng提名道姓 | 提、道:说。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 |
yǐn míng mái xìng隐名埋姓 | 同“隐姓埋名”。 | 元·李爱山《寿阳曲·厌纷》曲:“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 |
zhú lì zhēng míng逐利争名 | 争要名誉,侵夺贪求财利。 | 金·马钰《满庭芳·叹世》词:“行尸走骨,逐利争名。伤神损气劳形。” |
fàn jiāo mǎi míng贩交买名 | 谓卖友求荣。 | 南朝·宋·鲍照《瓜步山楬文》:“贩交买名之薄,吮痈舐痔之卑。” |
wú míng xiǎo zú无名小卒 | 卒: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指没有名气不受重视的小人物。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
lì rě míng qiān利惹名牵 | 亦作“利绾名牵”。谓为名利所诱惑羁绊。 | 元·张歌《湘妃怨·乐闲》曲:“想当年,利惹名牵。” |
bù míng yī wén不名一文 |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míng xiǎn tiān xià名显天下 | 形容名声极大。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yāo míng shè lì邀名射利 | 求取名利。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2卷:“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 |
shí zhì míng guī实至名归 |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
yíng míng wō lì蝇名蜗利 | 苍蝇头般微名,蜗牛角样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明 陈汝元《金莲记 郊遇》:“看这些蝇名蜗利,心肠热凭谁淘洗。” |
qīn pèi mò míng钦佩莫名 | 莫名:无法用言辞形容。形容心中非常钦佩。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黄道台这番说话,说得袁玉珍五体投地,钦佩莫名,从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抛在脑背后去了。” |
míng mào shí yì名贸实易 | 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 | 《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 |
mò míng qí miào莫名其妙 | 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
míng mén yòu zú名门右族 | 名门:有声望的豪门。有声望的世族之家。 | 宋·朱熹《小学·嘉言》:“余见名门右族……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 |
bù wù kōng míng不务空名 | 务:追求。不追求虚名。形容踏踏实实地工作。 | 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
bù kě míng zhuàng不可名状 | 名:说出;状:形容。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 晋 葛洪《神仙记》:“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
bù míng yī gé不名一格 | 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 清钱泳《履园丛话 收藏 元》:“有元一代画家,全讲气韵,不名一格,实能超出唐、宋人刻画之习。” |
bì yě zhèng míng必也正名 |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 《论语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
dùn míng nì jì遁名匿迹 | 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 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
shēn bài míng huī身败名隳 | 见“身败名裂”。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纵使才大如海,也会令名不终,否则浪得虚名,毕竟才无足取,甚而至于弄得身败名隳的都有。” |
míng mén wàng zú名门望族 | 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3回:“即如家嫂,是名门望族,他本族本家进士一大堆,他偏是异样的难讲。” |
lì jiāng míng suǒ利缰名锁 | 缰:缰绳。锁:锁链。名和利像缰绳和锁链一样把人束缚住了。 | 元·王喆《转调丑奴儿》:“利缰名锁休贪恋,韶华迅速如流箭。” |
gān míng cǎi yù干名采誉 | 干:求;采:取。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 | 东汉 班固《汉书 终军传》:“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
dào míng qī shì盗名欺世 | 窃取名誉;欺骗世人。 | 荀况《荀子 不苟》:“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
gōng bù chéng,míng bù jiù功不成,名不就 | 就:成。比喻事情没成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若是老爷就是这样做去,到了功不成,名不就的时候,老爷说奴才没有良心……不告诉老爷。” |
qīng shǐ biāo míng青史标名 | 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
wú míng yīng xióng无名英雄 | 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英雄人物。 |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诚以他日救此一方民者,必当赖将来无名之英雄也。” |
wén míng xiá ěr闻名遐迩 | 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 《南齐书 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
yǐn jì mái míng隐迹埋名 | 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
dǐ lì míng hào砥砺名号 | 亦作“砥厉名号”。谓自修品节,以保令名。 | 汉·刘向《新序·杂事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
lǎn míng zé shí揽名责实 | 指观其名而考其实绩。 |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考功名》:“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烦,揽名责实,不得虚言。” |
míng cún shí wáng名存实亡 | 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 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
huī jié bài míng隳节败名 | 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 |
dà míng dǐng dǐng大名鼎鼎 | 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
rǔ shēn bài míng辱身败名 | 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 《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
yī jǔ chéng míng一举成名 | 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
biàn míng yì xìng变名易姓 |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
fù jì míng zhāng附骥名彰 | 附:依附;骥:千里马;彰:显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显名于世。 |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
zhòng wàng gāo míng重望高名 | 拥有崇高的名望。 |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
wō lì yíng míng蜗利蝇名 | 蜗牛角样的小利;苍蝇头般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金·王丹桂《春从天上来·赠首阳山李志朴》词:“既悟尘缘,罢爱海恩山,蜗利蝇名。” |
míng mén shì zú名门世族 | 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三回:“即如家嫂,是名门世族,他本族家进士一大堆,他偏是异样的难讲。” |
jīn míng jì néng矜名嫉能 | 矜:夸耀;嫉:嫉妒。夸耀自己的名声而嫉妒贤能。 | 汉 崔寔《政论》:“其达者或矜名嫉能,耻善策不从己出,则舞笔奋辞,以破其义。”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gū míng yāo yù沽名邀誉 | 沽:通“酤”,买;邀:求得。以不正当的手法博取名誉。 | 《清史稿·迈柱传》:“若此税不当收,潢当请豁免,何得以公指代完,沽名邀誉?” |
míng qīng yī shí名倾一时 | 倾:倾慕,钦佩。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 | 《清史稿·艺术·王时敏传附原祁》:“王翚名倾一时,原祁高旷之致实过之。” |
gǎi xìng gēng míng改姓更名 |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 明 无名氏《闹铜台》楔子:“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
míng lì jiān shōu名利兼收 | 收:收获。又有名又得利。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法子是有的,不过要化几文,然而倒是个名利兼收的事情。” |
sǐ wú suǒ míng死无所名 | 名:为世人知晓。虽死而不为人所称道。指白白地送死。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
wú míng zhī pú无名之璞 | 见“无名之朴”。 | 晋·傅玄《赠扶风马钧序》:“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
xíng xī míng zhāng形息名彰 | 息:通“熄”,灭;彰:显扬。人死了,名声却显扬于世。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德》:“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 |
míng fù qí shí名副其实 |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
míng zhòng dāng shí名重当时 | 重:敬重,器重。名望很高,在当时很有名。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茂与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并名重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