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是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是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shì shí耳听是虚,眼见是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wéi mìng shì tīng唯命是听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kǒu shì xīn miáo口是心苗犹言为心声。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氤氲篆烟袅,昏惨剌银灯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报。暗觑清霄,盼梦里他来到。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
jǔ mù jiē shì举目皆是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林语堂《思满大人》:“今也不然,举目皆是‘同志’。”
yī shēn shì dǎn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à shì dà fēi大是大非是:正确;非:错误。原则性的重大是非问题;多指政治方面的。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fǔ shí jiē shì俯拾皆是只要弯腰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做“杂文”也不易》:“现在竟也累得来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的‘杂文’。”
wéi lì shì shì惟利是视见“惟利是图”。《晋书·温峤传》:“苏峻小子,惟利是视,残酷骄猜,权相假合。”
mào shì xīn fēi貌是心非见“貌是情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复畏汝矣。”
diān dǎo shì fēi颠倒是非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zì yǐ wéi shì自以为是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yǒu nǎi biàn shì niáng有奶便是娘比喻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gè xíng qí shì各行其是行:做;是:对的;其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两者俱贤,各行其是。”
yǐ shì wéi hèn以是为恨恨:遗憾。把这件事当作遗憾。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dú shì dú fēi独是独非指不采纳众议,是与非自己说了算,独断专行。《旧唐书 忠义传上 王义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亦不可独是独非,皆由圣旨。”
zuó fēi jīn shì昨非今是非:不对,错误;是:对,正确。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宋·郭应祥《临江仙·丙寅生日自作》词:“老子开年年五十,依前恁地痴顽。昨非今是有无间。”
dīng shì dīng,mǎo shì mǎo钉是钉,铆是铆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huí tóu shì àn回头是岸回头:回过头来;指改邪归正。佛家语;意思是要皈依佛法;就能登上超脱苦海的彼岸。后借来比喻犯错的人;只要悔改;就有出路。元 无名氏《度翠柳》:“世俗人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wéi lì shì tú惟利是图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晋·葛洪《抱朴子·勤求》:“由于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
tóu tóu shì dào头头是道原为禅宗语;原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条理清楚;道理充分;面面俱到。《续传灯录 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老而不死是为贼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shí shì qiú shì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wéi lì shì qiú唯利是求见“唯利是视”。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xí fēi chéng shì习非成是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jīn shì xī fēi今是昔非见“今是昨非”。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fǔ shí jí shì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一弯腰就可捡得;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极容易得到。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dīng shì dīng,mǎo shì mǎo丁是丁,卯是卯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3回:“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shì fēi diān dǎo是非颠倒是:对;非:错。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唐 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fó shì jīn zhuāng,rén shì yī zhuāng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tiǎo dé lán lǐ biàn shì cài挑得篮里便是菜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挑得篮里便是菜,一个信送将进去,登时把陈定放了出来。”
wú jiàn shì fēi无间是非指不分别是非。鲁迅《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间是非,辄与赞和。”
mǎ shǒu shì zhān马首是瞻首:头;是:指示代词;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qǐ yǒu shì lǐ岂有是理见“岂有此理”。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夫己所有不能保,而夺人所有,岂有是理?”
cùn yīn shì xī寸阴是惜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也应当爱惜。表示时间极其宝贵。南朝·梁·周兴嗣《千文字》:“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wéi lì shì shì唯利是视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谓一心只顾谋取利益。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mò zhōng yī shì没衷一是衷:折中。指意见纷歧,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郭沫若《盲肠炎 一个伟大的教训》:“就我见闻所及,论者的意见仍属没衷一是。”
tāo tāo zhě tiān xià jiē shì滔滔者天下皆是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洪水弥漫,遍地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bǎi wú shì chù百无是处犹言一无是处。形容全都是错的,没有一点对的地方。宋 辛弃疾《浣溪沙 漫兴作》词:“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
zì shì bù zhāng自是不彰自是:自以为是;彰:明晰。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wéi lì shì tú唯利是图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独;图:贪图;追求。晋 葛洪《抱朴子》:“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
shì fēi rén wǒ是非人我是非:正确和谬误。正确与错误,他人和自己。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元·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你做了酒色财气,你辞了是非人我,今日个老乡惹上仙风,和小桃都成正果。”
wéi lì shì shì唯力是视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fān shǒu shì yǔ,fù shǒu shì yún翻手是雨,合手是云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咱人翻手是雨,合手是云,那尘埃中埋没杀多才俊。”
zhāo shì bān fēi招是搬非搬弄是非,引起争端。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
cùn yīn shì jìng寸阴是竞寸阴:指短暂的时间;是:文言助词,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竞:争取。一寸光阴也应当争取,不能浪费。形容时间极其宝贵。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rú shì ér yǐ如是而已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
jī fēi chéng shì积非成是非:谬误;是:正确的东西。长期形成的谬误;久而久之被当作正确的。清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原善序》:“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jù tóu不是冤家不聚头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diǎn tóu dào shì点头道是道:说;是:对。表示赞同。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时费去大半,说到资斧困竭……不觉点头道是。”
rě shì shēng fēi惹是生非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争事端。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sì fēi ér shì似非而是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wéi lì shì mìng惟利是命犹言惟利是图。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那婆子本是愚顽之辈,兼之年近昏眊,惟利是命,一概情面不管。”
wéi lì shì yíng惟利是营指惟利是视。《金史 阿离方传》:“卿宗室旧人,乃纵肆败法,惟利是营,朕甚恶之。”
mò zhōng yī shì莫衷壹是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演讲》:“主张个人主义者,莫不反对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者,又莫不反对个人主义,聚讼纷纭,莫衷壹是。”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óng是可忍,孰不可容是:这个;孰:什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能容忍。《梁书·元帝纪》:“毕、原、……是可忍也,孰不可容!”
wéi lì shì qū惟利是趋见“惟利是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若以罪之大小而论,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辈无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趋,岂知善恶果报之道。”
shuō shì dào fēi说是道非见“说是谈非”。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我的父母没眼睛,把我嫁在这里,没来由教他来望,却教别人说是道非。”
fù shì wéi fēi覆是为非覆:颠倒。把是颠倒为非,把非颠倒为是。汉·焦赣《易林·丰之鼎》:“谗言乱国,覆是为非,伯奇乖难,恭子忧哀。”
jiǎng shì shuō fēi讲是说非犹言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元 柯丹邱《荆钗记 受钗》:“这财礼虽是轻微,你为何讲是说非?”
tīng jiàn fēng jiù shì yǔ听见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niǔ shì wéi fēi扭是为非扭:拗弄。指颠倒是非。硬将对的说成错的。元·无名氏《活拿萧天佑》第一折:“谁不知谄佞人是你一个王枢密,你如今扭是为非。”
zhōng xīn shì dào中心是悼中心:内心;悼:伤痛。内心极为悲伤。《诗经·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cóng è shì bēng从恶是崩学坏象高山崩塌一样迅速。比喻学坏很容易。《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wù shì rén fēi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zhāo shì shēng fēi招是生非见“招是惹非”。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战斗,而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决不在大处着眼。”
shì fēi zhī xīn是非之心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xián fēi xián shì闲非闲是见“闲是闲非”。元·高明《琵琶记·五娘劝解公婆争吵》:“空争着闲非闲是,只落得双垂泪。”
shì fēi zì yǒu gōng lùn是非自有公论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bǐ yì yī shì fēi,cǐ yì yī shì fēi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那。这种情况下与那种情况下的是非标准不一。即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suǒ zài jiē shì所在皆是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宋 苏轼《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yán shì rén fēi言是人非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明·李贽《史纲评要·宋纪·太祖》:“徐铉、张洎言是人非。”
rén wǒ shì fēi人我是非是非:争执,纠纷。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和纠纷。元·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wéi lín shì bǔ唯邻是卜指找住房应该选择邻居。《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
wéi lì shì zhú惟利是逐指惟利是视。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这利己主义到了‘惟利是逐’的地步,却是非空虚到极点不可。”
xiáo luàn shì fēi淆乱是非淆乱:混淆,混乱。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该大臣等相顾不发一策,事事仰劳神算,已属全无心肝,乃犹徇情掩饰,淆乱是非,致令外议沸腾。”
wéi lì shì cóng唯利是从从:追逐。一心求利,别的什么都不顾。北魏·魏收《孝静帝伐元神和等诏》:“狡猾反覆,唯利是从,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lái shì shì fēi rén,qù shì shì fēi zhě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犹言解铃还是系铃人。指谁惹起的是非,还得由谁来了结。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把那淫妇教他领了去,变卖嫁人。”
shì fēi dé shī是非得失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宋·朱熹《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无史学,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实有善善恶恶之心。”
kǔ hǎi wú biān,huí tóu shì àn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wéi lì shì qiú惟利是求见“惟利是图”。《通典·食货五》:“工部尚书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皆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惟利是求,烦扰百姓。”
wéi yì shì cóng惟义是从
yī wú shì chù一无是处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事与心违,无一是处,未知何日遂得释然。”
kǒu shì xīn fēi口是心非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zuò rú shì guān作如是观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wéi mìng shì tīng惟命是听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西汉·司马迁《越王勾践世家》:“今君王举玉趾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
wéi lì shì shì惟力是视谓竭尽己力而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shuō yī shì yī,shuō èr shì èr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话算数,确定不移。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我向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mào shì qíng fēi貌是情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与僧正教》:“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
shì fēi qīng zhòng是非轻重正确和谬误,事情的重要与不重要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当然还是要分别是非轻重,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还是要讲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
jīn shì zuó fēi今是昨非现在是对的;过去错了。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shì fēi hùn xiáo是非混淆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现在整个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数人,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suí shēng shì fēi随声是非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hùn xiáo shì fēi混淆是非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xuán duàn shì fēi悬断是非悬断:凭空推断。凭空推断是与非、对与错。唐·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吾性呆滞,多所未甚喻,安敢悬断是且非耶?”
shì fēi bù fēn是非不分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yī shì yī,èr shì èr一是一,二是二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清·俞万春《荡寇志》第80回:“遂把那杨腾蛟怎样写亲供,刘二怎样勒掯,小人等不依他,又恐怕被他连累,一是一,二是二的都说了。”
fēi xī shì jīn非昔是今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zuǐ shì liǎng zhāng pí嘴是两张皮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dāng miàn shì rén bèi hòu shì guǐ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两面派。海涛《硝烟》:“人世间是有这样一种角色——当面是人,背后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