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huà dì wéi láo,yì bù rù画地为牢,议不入 | 议:议论。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
sǎo dì chū mén扫地出门 |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
yí wéi píng dì夷为平地 |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 孙犁《我的绿色书》:“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车场。” |
dì jí tiān jīng地棘天荆 |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 朱谦良《感怀和病侠》:“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
yī bù yè dì衣不曳地 | 曳:拖。衣服不拖在地上。形容生活俭朴。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著布蔽膝,见者以为童仆,使人问乃知其夫人。” |
rú lǚ píng dì如履平地 |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 唐 裴铏《周邯》:“因夷人卖奴,年十四五,视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 |
tuò dì chéng wén唾地成文 | 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huí xuán yú dì回旋余地 | 指做事或说话给自己留有足够进退的空间。 | 曾朴《孽海花》第33回:“无如他被全台的公愤,逼迫得没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掷了。” |
gū gū zhuì dì呱呱坠地 | 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尔呱呱坠地,无几月,即生父见背。” |
xiè tiān xiè dì谢天谢地 | 迷信说法;天地神灵主宰着人的一切活动。因此;办事顺利应感谢天地的保佑。后广泛用来表示顺利达到目的或克服了困难时的庆幸或满意的心情。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方才听得棺中有声响,想古人中多有还魂之事,望你复活,所以用斧开棺,谢天谢地,果然重生。” |
chù dì hào tiān触地号天 | 呼天抢地。形容悲痛之极。 | 明·张敬修等《文忠公行实》:“既出,遂触地号天,几不可生。” |
zhī dì zhī tiān知地知天 | 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 春秋·齐·孙武《孙子·地形》:“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
huān tiān xǐ dì欢天喜地 | 形容非常高兴、快乐。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则见他欢天喜地,谨依来命。” |
kāi tiān pì dì开天辟地 | 辟:开辟。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才开始了人类历史。用来指开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 《隋书 音乐志中》:“开天辟地,峻岳夷海。” |
màn dì màn tiān漫地漫天 | 漫:满。充满天地之间。形容数量极多,到处皆是。亦作“漫天漫地”。 |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可早漫地漫天,更扑头扑面,雪拥就浪千堆。” |
tiān zhū dì miè天诛地灭 | 指为天地所不容而丧命。多用作赌咒语。诛:杀死。 | 宋 朱晖《绝倒录》:“不使丁香、木香合,则天诛地灭。” |
tiān zāi dì biàn天灾地变 |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 | 《魏书·崔诰传》:“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 |
jiǔ shí dì yù酒食地狱 | 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 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东坡倅杭,不胜杯酌……疲于应接,乃号杭倅为酒食地狱。” |
dì lì rén hé地利人和 | 地利:地理条件优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齐。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方面的条件都很有利。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sǐ xīn luò dì死心落地 | 犹死心塌地。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安公子这几个头,真是磕了个死心落地的。” |
pū tiān gài dì铺天盖地 | 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 |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卷二 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 |
gāng cháng sǎo dì纲常扫地 | 纲常:三纲五常;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纲纪、人伦等封建伦理道德破坏无余。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赞》云:‘世降道斁,纲常扫地。堂帘不隔,君臣交戏。’” |
hán xiào rù dì含笑入地 | 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 | 《后汉书·韩韶传》:“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
dì shàng tiān gōng地上天宫 |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 宋 袁褧《枫窗小牍》上卷:“汴中呼余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宫。” |
tiān chóu dì cǎn天愁地惨 | 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
dàn mù rù dì旦暮入地 | 旦:早晨。暮:晚上。地:地府。早晚就要进入地府。表示年龄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 | 东汉·班固《汉书·龚胜传》:“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
yī shí bā céng dì yù一十八层地狱 |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
rén shēng dì bù shú人生地不熟 | 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与环境、习俗等不熟悉。 | 张恨水《夜深沉》第33回:“我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坐在这屋子里,闷死了。” |
màn tiān sè dì漫天塞地 | 漫:满;塞:充满。从天上到地下到处都是。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8回:“素臣喊叫如雷,跳跃如虎,人人辟易,便直冲而出,却见漫天塞地,都是民兵。” |
háo tiān hǎn dì嚎天喊地 | 见“嚎天动地”。 |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里边丈母嚎天喊地的哭。” |
huà dì wéi yù画地为狱 |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 《汉书 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
xíng shèng zhī dì形胜之地 |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区域 | 唐·李世民《册高士廉改封申国公文》:“形胜之地,允属勋贤。” |
āi hóng biàn dì哀鸿遍地 | 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 黄侃《水龙吟 秋花》词:“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秋侣!” |
tiān yá dì jiǎo天涯地角 |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 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 面无由,但以情企。” |
suí dì jú tiān蹐地局天 |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局天”形容戒慎小心。 | |
cǐ dì wú yín sān shí liǎng此地无银三十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
wú zhì zhuī zhī dì无置锥之地 | 锥: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 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
jí tiān jì dì极天际地 | 形容十分高大。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颂魏公曹操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 |
màn tiān chè dì漫天彻地 | 漫:满;彻:透。满山遍野,形容众多而密集。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风,漫天彻地。” |
zhì zhuī zhī dì置锥之地 | 置:放。锥:锥子。插锥子的地方。形容极小的地方。亦作“立锥之地”。 | 《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 | 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 | 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
píng dì qīng yún平地青云 | 平:平稳;青云:高空。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 金 元好问《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 |
hōng tiān liè dì轰天烈地 | 轰动天地。形容声响猛烈或声名巨大。 | 清·讴歌变俗人《经国美谈·奉使宴宾》:“好似千斤炮药,等着导火线,就要发作,是轰天烈地了。” |
jú dì yào tiān局地钥天 | 惶恐不安貌。 | |
yún tiān wù dì云天雾地 | 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还强一色。就是有点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点云天雾地。” |
hū tiān kòu dì呼天叩地 | 见“呼天抢地”。 | 《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 |
pū dì xiān tiān扑地掀天 | 形容闹得很凶。 | 唐·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
wàn zhàng gāo lóu cóng dì qǐ万丈高楼从地起 | 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 | 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
láng huán fú dì琅嬛福地 | 传说中仙人所居多书的洞府。 | 元 伊世珍《琅嬛记》卷上:“其人笑曰:\'君痴矣。此岂可赁地耶?\'即命小童送出。华问地名。曰:\'琅嬛福地也。\'” |
shān bēng dì xiàn山崩地陷 | 亦作“山崩地塌”。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
suō dì bǔ tiān缩地补天 | 指改造天地宇宙。比喻做非凡之事。 | 《旧唐书 音乐志一》:“高祖缩地补天,重张区宇;反魂肉骨,再造生灵。” |
bá le luó bo dì pí kuān拔了萝卜地皮宽 |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1回:“拔了萝卜地皮宽,交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 |
suí shí suí dì随时随地 | ①谓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 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游山诗有时地之异宜,随时随地,设色布景,否者皆陈言也。” |
gōng gài tiān dì功盖天地 | 盖:胜过。功绩胜过天下所有人。形容功劳极大。 |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
píng dì dēng yún平地登云 | 见“平地青云”。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9回:“若你克我者为官鬼,必主平地登云之喜,添官进禄之荣。” |
tiān kāi dì pì天开地辟 | ①犹言开天辟地。②谓天然形成。 | 宋·欧阳修《晋祠》诗:“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宋·洪适《奉礼歌》:“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天开地辟由盘古,人物才分下土。” |
dì chè tiān bēng地坼天崩 | 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遣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
píng dì fēng bō平地风波 | 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 唐 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yī bài tú dì一败涂地 | 一:一旦;涂地:“肝脑涂地”的省略。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
liú tiān chè dì流天澈地 | 形容液体漫溢。 | |
fū cùn zhī dì肤寸之地 | 肤寸:古代长度单位,1肤=4寸。指面积狭小的土地。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
yuàn tiān yuàn dì怨天怨地 | 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 |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
mán tiān mán dì瞒天瞒地 | 指瞒上欺下。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便休得要瞒天瞒地,你则会帐房里闲坐的,咱可便委其实。” |
dì bēng shān cuī地崩山摧 |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 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
hào tiān kòu dì号天扣地 | 扣:同“叩”,敲击,撞击。向着天大声哭叫,将自己的头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 | 《晋书·孝武帝纪》:“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靡知所诉。” |
mù tiān xí dì幕天席地 | 幕:帐幕。把蓝天当作帐幕;把大地当作“铺席”。形容胸襟旷达开阔;也形容野外的生活情景。 | 晋 刘伶《酒德颂》:“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
tán tiān lùn dì谈天论地 | 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 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俺门中未有三千客出来的谈天论地胸卷江淮。” |
jiǎo bù zhān dì脚不沾地 | 见“脚不点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那李嬷嬷脚不沾地,跟着凤姐儿走了。” |
chǐ cùn zhī dì尺寸之地 |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
mán tiān mèi dì谩天昧地 | 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 | 金 马钰《满庭芳 叹世》词:“镇日谩天昧地,不顾神明。” |
dòng tiān dì,gǎn guǐ shén动天地,感鬼神 | 动:感动;感:感动。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动。形容事迹或作品十分感人。 | 金·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诗之极致,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
zhì dì zuò jīn shí shēng掷地作金石声 | 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 | 《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tiān bēng dì chè天崩地坼 |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 《战国策 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
màn tiān yǎn dì漫天掩地 | 铺天盖地。 | 瞿秋白《饿乡纪程》:“苍茫的暮霭,渐渐地漫天掩地的下罩,东方故国送别的情意,涌出一丸冷月安慰我的回望。” |
zhǐ tiān shuō dì指天说地 | 指着天说到地。形容无所不谈。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6回:“那媒人指天说地,叫屈称冤。” |
āi gǎn tiān dì哀感天地 | 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卷一 二祖阿难尊者》:“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
hēi tiān mō dì黑天摸地 | 形容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7回:“众军黑天摸地,不辨东西,只得下马受降。”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负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 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
gān nǎo tú dì肝脑涂地 |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十七,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dàn wán zhī dì弹丸之地 | 像弹子一样大的一块地方。形容地盘非常狭小。(弹丸:弹弓射击用的弹子)。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
hū tiān yào dì呼天钥地 | 谓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 |
fān tiān zuò dì翻天作地 | 犹言翻天覆地。形容闹得很凶。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见打得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闹将起来。” |
sì zhàn zhī dì四战之地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
tiān qí dì guài天奇地怪 | 怪:奇异。指天地间非常奇怪的事情。 | 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数,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gē dì chēng chén割地称臣 | 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
dì xiá mín chóu地狭人稠 | 狭:窄小;稠:多而密。地域狭小,人口稠密。形容人口密集的地区或拥挤的场所 | 郭沫若《苏联纪行》:“同进食堂进膳,今夜有舞会,地狭人稠,毫无虚席。” |
chuí xiōng tà dì槌胸蹋地 | 捶胸顿足。表示极度悲痛或悔恨。 | 清·金人瑞《青溪行》:“蓦逢老妪犹相识,槌胸蹋地说青溪。” |
píng dì bō lán平地波澜 | 波澜:波涛。比喻突然发生的事端或变故。 | 唐·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shàng tiān wú lù,rù dì wú mén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法眼宗 西余体柔禅师》:“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guā yě sǎo dì刮野扫地 | 大风吹扫野地。喻杀获无余。 | 《文选·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 |
bá dì yǐ tiān拔地倚天 |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 唐 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
dì xià xiū wén地下修文 | 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 《太平御览》卷八八引王隐《晋书》:“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 |
gōng chéng lüě dì攻城掠地 | 见“攻城略地”。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4回:“李密诸将士,当时攻城掠地,倚着金帛来得易,也用得易。” |
míng yù sǎo dì名誉扫地 | 指彻底失去声誉。 | 王朔《过把瘾就死》:“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 |
hūn tiān hēi dì昏天黑地 | 昏:黑暗。指天色漆黑;不能辨别方向。也形容昏昏沉沉;神志不清;糊里糊涂。 |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没人将我拘管收拾,打秋千,闲斗草,直到个昏天黑地。” |
xiū wén dì xià修文地下 | 修文:修明文教。指文人死亡。 | 唐·杜甫《哭李常侍郎》诗:“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
shàng bù zhān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 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 《八十一梦·第72梦》:“住在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所在。” |
ā bí dì yù阿鼻地狱 | 阿鼻: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 语出《法华经 法师功德品》:“下至阿鼻地狱。” |
jì tiān mò dì寂天寞地 | 比喻人没有能力或没有什么作为。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下卷:“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天寞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