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
shì sǐ bù yú誓死不渝 | 立誓至死不变。 | 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阵力之志,誓死不渝。” |
yī tán sǐ shuǐ一潭死水 | 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潭:深水池。 | 元 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我正忒坎坷,自怨咨,九重天忽有君恩至,正是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
yǒu sǐ wú èr有死无二 | 表示意志坚定,虽死不变。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 |
miàn rú sǐ huī面如死灰 |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 《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
shēn sǐ míng rǔ身死名辱 | 辱:玷辱。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6回:“但当以郑忽标题,专写三折,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 |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 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
sǐ shuō huó shuō死说活说 | 一定要 | 从维熙《故乡散记》:“她死说活说把几条鱼放在锅台上。” |
sǐ ér bù xiǔ死而不朽 |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
nìng sǐ bù qū宁死不屈 | 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 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
chū shēng rù sǐ出生入死 |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zuì bù róng sǐ罪不容死 | 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tān shēng wèi sǐ贪生畏死 |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 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朴阳病,侥幸得逾于须臾。” |
pián shǒu jiù sǐ骈首就死 | 同“骈首就戮”。 | 清·昭梿《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呼其壮士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骈首就死。” |
xiào sǐ wù qù效死勿去 | 指竭尽忠诚。 | 《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
bù sǐ bù shēng不死不生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
jiù sǐ fú shāng救死扶伤 | 扶:扶助。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
sǐ shēng yǒu mìng死生有命 | 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 |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dǐ sǐ mán shēng抵死谩生 |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五卷:“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
zhuō shēng tì sǐ捉生替死 | ①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②杀一生物为病者消灾的巫术。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请著皇家禄,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无辜。” |
tān shēng pà sǐ贪生怕死 | 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 | 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suī sǐ yóu shēng虽死犹生 |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 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sǐ bù xuán zhǒng死不旋踵 |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 《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dǐ sǐ màn shēng抵死漫生 |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 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
jiàn sǐ bù jiù见死不救 | 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 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
shēng róng sǐ shuāi生荣死衰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 《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liàn shēng wù sǐ恋生恶死 | 恋:爱慕不舍;恶:厌恶。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自失正业。” |
sǐ yě míng mù死也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
shēng sǐ yōu guān生死攸关 | 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 《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 |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sǐ yǒu yú zhū死有余诛 | 犹死有余辜。 | 宋·苏轼《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臣等虽三尺之喙,日诵五车之书,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其为尸素,死有余诛。” |
shēng sǐ zhī jiāo生死之交 | 同生共死的交谊。 | 元 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
hán qū ér sǐ含屈而死 | 含着委屈而死去。 | |
yī wén qián bī sǐ yīng xióng hàn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文:一个铜钱。指钱的作用很重要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费了。有时,看这东西不难;没有时,便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nǐ sǐ wǒ shēng你死我生 | 形容斗争非常激烈、不能共存。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5回:“如要再叫唤,我就打你致命,今日赌一个你死我生!” |
tóng shēng gòng sǐ同生共死 |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 《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 |
tì sǐ guǐ替死鬼 | 指代人受难或承担罪责的人。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他拉出李歪鼻就是要找个替死鬼。” |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 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suī sǐ yóu róng虽死犹荣 | 人虽然死了,但死得光荣。 | |
shēng sǐ bù yú生死不渝 | 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 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
xū shēng làng sǐ虚生浪死 | 虚:空,徒然;浪:滥,放纵。活得毫无意义,死得毫无价值。形容虚度一生 | 《旧唐书·越王贞传》:“诸王必须以匡救为忠,不可虚生浪死,取笑于后代。” |
rù sǐ chū shēng入死出生 |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 清·夏燮《中西纪事》第八卷:“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 |
sǐ zhū gé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走生仲达 | 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用死人吓唬活人。 | 《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
sǐ lǐ qiú shēng死里求生 | 同“死中求生”。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合我师傅父女两人,费了无限精神,成全得我转祸为福,死里求生,重归故里。” |
rèn sǐ lǐ ér认死理儿 | 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不准备变,岿然不动认死理儿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
sǐ wáng zhěn jiè死亡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 朱自清《执政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 |
hú sǐ tù qì狐死兔泣 |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 《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愿将军垂盼。” |
yī shēng jiǔ sǐ一生九死 | 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 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
shēng sǐ yǒng bié生死永别 | 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
pò sǐ wàng shēng破死忘生 | 不顾性命危险;不顾一切。 |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张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里听得姑爷果然中了,便如飞的从西过道儿里直奔到这里来,破死忘生的大着胆子上去,要当面叩谢魁星的保佑。” |
qiān jīn zhī zǐ,bù sǐ yú shì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 市:众人聚集的地方。指富贵人家子弟犯了死罪,可以免除服刑。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
sǐ yǒu yú gū死有余辜 | 辜: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
sǐ bān yìng tào死搬硬套 | 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 |
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 极言年代久远。 | 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
pà sǐ tān shēng怕死贪生 | 同“贪生怕死”。 | 《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shēng tuō sǐ zhuāi生拖死拽 | 形容强行拖扯。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
sǐ bù míng mù死不瞑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
sǐ jì yìng bèi死记硬背 | 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 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
shì sǐ rú shēng视死如生 |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 | 汉·晁错《守边劝农疏》:“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
shēng lái sǐ qù生来死去 | 死接着生,生接着死,轮回不停。 | 《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君不见生来死去,似蚁修还,为衣为食,如蚕作茧。” |
chūn cán dào sǐ sī fāng jìn春蚕到死丝方尽 |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 唐 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sǐ bù gǎi huǐ死不改悔 |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 |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
wàn sǐ yī shēng万死一生 | 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
náo huí zhī sǐ蛲蛔之死 | 蛲:人体寄生虫;蛔:蛔虫。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 | 《燕书》:“蛲蛔所藉以生者,在人肠胃之中也。”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shì sǐ ruò shēng视死若生 |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 《庄子 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
shì sǐ bù cóng誓死不从 | 从:服从。发誓就是死也不服从。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宜之子誓死不从,而衣裳远避也。” |
shēng bié sǐ lí生别死离 | 指亲人之间难以相见的别离和死的永诀 | 明·邵璨《香囊记·寻兄》:“未亡人衔哀惨凄,念一家生别死离,衷情诉与谁!” |
zhì sǐ bù yú至死不渝 |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 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
shì sǐ rú yí视死如饴 | 指甘心死去。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蒯彻本以口舌从事,与武涉同时,为主其心,吠尧何罪,甘赴鼎镬,视死如饴,诚壮士也。”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tóng lì xiāng sǐ同利相死 | 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
dǐ sǐ màn shēng底死谩生 |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 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
sǐ méi dèng yǎn死眉瞪眼 | 形容呆滞,表情冷漠。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偏偏那日人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 | 《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谁无死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 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gān sǐ rú yí甘死如饴 |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 《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
sǐ shēng qì kuò死生契阔 | 契阔:久别的情怀。指生死离合。 |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tù sǐ quǎn jī兔死犬饥 |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 明·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
xún sǐ mì huó寻死觅活 | 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 | 元 关汉卿《金钱池》:“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
diào sǐ fú shāng吊死扶伤 | 吊祭死者,扶救伤者。 | 《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 |
sǐ zhōng qiú shēng死中求生 | 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 《后汉书·公孙述传》:“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
sǐ ér fù shēng死而复生 |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 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
zuì sǐ mèng shēng醉死梦生 | 见“醉生梦死”。 | 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陈涉、吴广起田间,农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俦!” |
nǐ sǐ wǒ huó你死我活 |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尖锐;不能共存。 |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
wéi chén sǐ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 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 | 明·吾丘瑞《运甓记·父子死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孩儿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阵。” |
tān shēng wù sǐ贪生恶死 | 见“贪生畏死”。 |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
sǐ shāng xiāng jí死伤相藉 | 藉:以物衬垫。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 | 《元史·世祖纪》:“以致师出连年,死伤相藉,系累相属,皆彼宋自祸其民也。” |
zhì sǐ bù wù至死不悟 | 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 | 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 |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
sǐ ér bù jiāng死而不僵 | 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chū sǐ duàn wáng出死断亡 | 谓效死捐生。 | 《荀子·富国》:“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其所是焉诚美,其所得焉诚大,其所利焉诚多。” |
sǐ qīng hóng máo死轻鸿毛 |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死得微不足道,毫无意义。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