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miàn hóng bó zǐ cū面红脖子粗 | 脸红脖子变粗。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高阳《玉座珠帘》:“皇帝面红脖子粗地大骂言官沽名钓誉,恭王与醇王自恃长亲,渺视皇帝,话越说越多,也越离谱了。” |
| nán miàn chēng gū南面称孤 |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 《庄子 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黎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
| chēn quán bù dǎ xiào miàn嗔拳不打笑面 | 比喻不可以欺凌态度和悦的人。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自古嗔拳不打笑面,他又不曾伤犯着你,你有钱看平日相交与他些,没钱罢了,如何只顾打他?” |
| shěn qǔ miàn xīn审曲面埶 | 亦作“审曲面势”。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 | |
| miàn miàn zhōu dào面面周到 | 各方面都照顾到。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很一般化,重点不突出。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4回:“是甚么妙计?倘是面面周到的,破费一层,倒好商量。” |
| jiù tāng xià miàn就汤下面 | 比喻趁机行事。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63回:“只说是这畜牲怎么这等作变,却不晓得是天师就汤下面,奉承他这一番。” |
| fǎn miàn wén zhāng反面文章 | 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诗》:巨屦扬矣,于彼高冈;大足光矣,于彼馨香。’春辉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带贬,反面文章,含蓄无穷,颇有风人之旨。’” |
| bàn miàn zhī jiù半面之旧 | 半面:见过面;旧:原先,引申为旧友。指只见过一面的旧交。 |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
| 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 | 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
| lù miàn pāo tóu露面抛头 | 抛:暴露。露出头和面孔。原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现指公开露面。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抛头,尸骸残暴,惹天下诸侯笑我为无谋之辈;不若先杀其妻妇,然后自刎,庶几不失丈夫之所为。” |
| bù xué miàn qiáng不学面墙 | 面墙:面对墙壁,一无所见。形容不学习而无知。 |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
| dǎ gè zhào miàn打个照面 | 指面对面地不期而遇。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 |
| yǎng miàn cháo tiān仰面朝天 | 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九回:“江樊往后退了几步,身不由己的也就仰面朝天的躺下了。” |
| shí miàn mái fú十面埋伏 |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 《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 duō miàn shǒu多面手 | 指擅长多种技艺的人。 | 王朔《刘慧芳》:“亚茹:‘你还真是多面手。’” |
| qíng miàn nán què情面难却 | 由于面子、情分的关系,很难推却。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湍制台情面难却,第二天就把话传给了藩台,不到三天,牌已挂出去了。” |
| táo huā rén miàn桃花人面 |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 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
| tāng qù sān miàn汤去三面 |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
| miàn yǐn tíng zhēng面引廷争 | 同“面折廷争”。 | 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
| miàn lěng yán hèng面冷言横 | 横:粗暴。面孔冷漠,说话蛮横。 | 高阳《清宫外史》:“格尔思表示,条约改议,外国尚有之,罪使从古未有。面冷言横。” |
| miàn mù kě zēng面目可憎 |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
| bù niàn sēng miàn niàn fó miàn不念僧面念佛面 | 不看僧面看佛面。 | 草明《乘风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坏啦。” |
| lěng xīn lěng miàn冷心冷面 |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 |
| bā miàn shòu dí八面受敌 | 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 五代 王保定《唐摭言海叙不遇》:“子华(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以八韵着称。” |
| fǎn miàn jiào yuán反面教员 |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指能从反面教育人民的人或事。 | 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员。” |
| liǎng tóu bái miàn两头白面 | 比喻表里不一,两方面讨好。 |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 |
| gòu miàn péng tóu垢面蓬头 | 面目肮脏,头发零乱。 | 明 孙仁孺《东郭记 蚤起》:“如云鬓发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头,净洗朱铅。” |
| miàn hóng ěr chì面红耳赤 |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
| zhuāng diǎn mén miàn装点门面 | 装点:装饰;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
| liǎng tóu sān miàn两头三面 | 同“两头白面”。 |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若是我,两三番,将他留恋,教人道后尧婆两头三面。” |
| fāng fāng miàn miàn方方面面 | 事情或事物的多面。 | 张贤亮《青春期》:“使我直到如今才突然发现她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与我不同,与这个可恶的世界不同。” |
| chóu rén jiàn miàn,fèn wài yǎn hóng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赖传珠《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 zhū yán fěn miàn朱颜粉面 | 粉:白色。红颜白面,指涂脂抹粉的女子。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八义记·驸马赏灯>》:“金鼎热风脑龙肝,花烛映朱颜粉面。” |
| yuán qiān yī miàn缘悭一面 | 悭:欠缺。缺乏缘份,没有和对方会面一次的机会。 | 郭沫若《鬼苗的检阅》:“我和茅盾先生虽相识,和我们的鲁迅先生竟缘悭一面。” |
| miàn yù bèi huǐ面誉背毁 | 谓当面称赞,背后诽谤。 | 隋·王通《中说·关郎》:“亲朋有非义者,必正之曰:‘面誉背毁,吾不忍也。’群居纵言,未尝及人之短。” |
| liǎng miàn èr shé两面二舌 |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 宋 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虚饰迭谗者逐之。” |
| wū miàn hú xíng乌面鹄形 | 脸黑如乌,身瘦如鹄。形容人困饿潦倒之状。 | 《南史·侯景传》:“百姓流亡,死者涂地……其绝粒久者,乌面鹄形。” |
|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闻不如面见 |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 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 yī miàn zhī jiāo一面之交 |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表示交情不深。 | 汉 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
| jiè miàn diào sāng借面吊丧 | 意谓虚有其表。 | 《后汉书·弥衡传》载:汉末弥衡恃才傲物,别人问他对荀彧(字文若)的看法,他认为荀彧虽仪容堂堂,但实则徒有虚表,故答道:“文若,可借面吊丧。” |
| nán miàn bǎi chéng南面百城 | 旧时比喻尊贵富有。也比喻藏书很多。 | 《魏书 逸士传 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
| shuǎ liǎng miàn pài耍两面派 | 耍两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 | 毛泽东《<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反革命分子怎样耍两面派手法呢?” |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
| miàn bù gǎi róng面不改容 |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
| nán miàn chēng zūn南面称尊 |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尊:地位或辈分高。指称王称帝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6回:“今日成全了赵某大功,日后果能南面称尊,得遇令郎之日,义当重报。” |
| miàn rú fù fěn面如傅粉 | 形容男子美貌。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
| shì miàn róng yán拭面容言 | 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方知嗣伯属襄公。” |
| miàn sè rú tǔ面色如土 | 见“面如土色”。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众兵都面面厮觑,不敢则声。” |
| méi nán miàn běi眉南面北 | 彼此不和谐。也指分隔两地,不能相见 |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见了这李廉使都眉南面北,多管是那相公每饥嗔的这饱喜,则为我无过犯难投牢相机。” |
| fù miàn bǎi chéng富面百城 | 形容藏书非常丰富。 | 北齐 魏收《魏书 逸士传 李谧》:“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 |
| miàn miàn yuán dào面面圆到 | 见“面面俱到”。 |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
| miàn miàn xiāng kuī面面相窥 | 同“面面相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 |
| chǔ gē sì miàn楚歌四面 |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 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
| rén miàn guǐ xīn人面鬼心 | 指表面很好,内心很坏。 | |
| miàn sì xuē pí面似靴皮 |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同,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
| miàn miàn jù yuán面面俱圆 | 同“面面俱到”。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只有单道台却做了一个面面俱圆:抚台见面夸奖他,说了能办事;领事心上也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见了抚台亦很替他说好话;至于绅衿一面,一直当他是回护百姓的,更不消说得了。” |
| miàn miàn jiē dào面面皆到 | 见“面面俱到”。 | 清·梁章钜《楹联续话·挽词》:“后数日而部行新令始至,复令改制一联,云:‘来去有前因,遗范难忘联襼日;宽严能并济,新恩惜在盖棺时。’则面面皆到矣。” |
| rén miàn táo huā人面桃花 |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 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 dú dāng yī miàn独当一面 | 单独承担或负责一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形容精神强干;有本事能力。 | 东汉 班固《汉书 张良传》:“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
| bā miàn jiàn guāng八面见光 | 形容人非常世故,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很周到。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把个铁铮铮的十三妹倒寄放在那里为起难来了。” |
| dōng fēng rén miàn东风人面 | 指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 | |
| 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 |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
| dōng xī yì miàn东西易面 |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 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
| sān tóu liù miàn三头六面 |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 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
| lěng miàn hán tiě冷面寒铁 | 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 | 《明史·周新传》:“敢言词多所弹颏,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
| fǎn miàn wú qíng反面无情 | 翻脸不讲情面。形容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不留情面。 | 明 邵璨《香囊记》:“他也是一个君主,恐怕反面无情,那时节悔之晚矣!” |
| wú qíng shǎo miàn无情少面 | 不讲情面。 | 《西游补》第二回:“我又见他几遍,不是无情少面之人。” |
| hú miàn niǎo xíng鹄面鸟形 | 鹄:天鹅。形容面容憔悴,身体瘦弱。 | 元·王恽《入奏行》:“扶羸载瘠总南逋,鹄面鸟形犹努力。” |
| zhū chún yù miàn朱唇玉面 | 指美女。 | 隋·江总《杂曲》之三:“宝钗翠鬓还相似,朱唇玉面非一行。” |
| dǎ dāng miàn gǔ打当面鼓 | 比喻有话当面说,不背后议论。 | 罗旋《南国峰烟》:“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摆出来,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同志。” |
| biǎo miàn guāng表面光 | 表面上光洁,形容虚有其表。 | |
| miàn shé tíng zhèng面折廷诤 | 见“面折廷争”。 | 章炳麟《变法箴言》:“争变法者,吾未见其有面折廷诤、千人皆靡者也。” |
| miàn miàn jù dào面面俱到 | 俱:都。各方面都照顾到。也指虽然各方面都照顾到;但重点不突出;很一般化。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亦就面面俱到了。” |
| 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 | 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 | 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
| dù mén miàn bì杜门面壁 | 谓闭门修养。 | 宋·苏轼《答王幼安宣德启》:“杜门面壁,观六十年之非。”又《答廖明略》之二:“衰陋之甚,惟有归田,杜门面壁,更无余事。” |
| nán miàn chēng wáng南面称王 |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指称王称帝 |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信能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 |
| miàn rú guān yù面如冠玉 | 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形容男子的美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
| mǎn miàn hóng guāng满面红光 | 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舅兄今日满面红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约货物定是十分得彩,我们又要畅饮喜酒了。” |
| sēng lái kàn fó miàn僧来看佛面 | 僧:和尚。和尚来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关人士的面子对待来者。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 |
| wēi fēng bā miàn威风八面 | 形容神气十足,声势慑人。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鄙人面奉御旨,办理‘七七’周年纪念——有人早就这样替我宣传出去了——应该是威风八面的事。” |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 ěr hóng miàn chì耳红面赤 | 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
| yī miàn zhī cí一面之辞 | 见“一面之词”。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 bù shí jú miàn不识局面 | 犹不识时务。 | 《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
| yǒu hé miàn mù有何面目 | 指没有脸见人。 | 《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
| yán luó wáng miàn qián xū méi fàng huí de guǐ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 人死后就不会复活。比喻到手的钱不会再退出来。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
| dāng miàn shū xīn bèi miàn xiào当面输心背面笑 |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 鲁迅《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因为中国向来就是‘当面输心背面笑’,正不必‘新的时代’的青年才这样。” |
| yī miàn zhī kuǎn一面之款 | 见“一面之交”。 | 《宋书·诸叔度传》:“还至都,凡诸旧及有一面之款,无不厚加赠遗。” |
| qiǎo fù zuò bù dé wú miàn bó tuō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 馎饦:汤饼。如果没有米面,最灵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食来。比喻缺乏必要的条件,事情不可能做到。 | 宋·陈亮《又壬寅夏书》:“富家之积蓄皆尽矣,若今更不雨,恐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
| fěn shì chǎng miàn粉饰场面 |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 邹韬奋《抗战以来·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在昆明的几位教授参政员,也多感觉到仅仅粉饰场面,实在没有意思。” |
| fěn miàn yóu tóu粉面油头 | 脸上扑粉,头上抹油。形容女子的化妆。 | 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恩采茶歌·四景》:“皓齿明眸,粉面油头,点花牌,行酒令。” |
|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 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 | 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
| miàn mào yī xīn面貌一新 | 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 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现在农村面貌一新,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改善了。” |
| bā miàn zhāng luó八面张罗 | 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 | 茅盾《手的故事》:“黄二姐虽则已过中年,却还是个八面张罗人人喜欢的角色。” |
| wén míng bù rú jiàn miàn闻名不如见面 |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 | 《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 |
| huī tóu tǔ miàn灰头土面 |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 《碧岩录》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自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 |
| nù róng mǎn miàn怒容满面 | 满脸怒气。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7回:“老残看刚弼怒容满面,连声吆喝,却有意呕着他顽,便轻轻的说道:‘你先莫问我是什么人,且让我说两句话。’” |
| miàn zhēng tíng lùn面争庭论 | 同“面折庭争”。 | 宋·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必范君也。” |
| yī miàn ér lǐ一面儿理 | 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