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dì tóu shé地头蛇 | 指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
| màn tiān zā dì漫天匝地 | 铺天盖地。 | 宋·范成大《雪复大作六言》:“遥想漫天匝地,近听穿幔鸣窗。” |
| dì guǎng rén xī地广人希 | 见“地广人稀”。 |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
| jú dì yào tiān局地钥天 | 惶恐不安貌。 | |
| dì guǎng mín xī地广民稀 | 广:宽阔;稀:稀少。指土地广大,人烟稀少。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
| suí dì jú tiān蹐地局天 |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局天”形容戒慎小心。 | |
| liú yǒu yú dì留有余地 | 说话办事不走极端;留有回旋和变通的余地。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他们显然具有‘化大事为小事’的用心,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 |
| píng dì qīng yún平地青云 | 平:平稳;青云:高空。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 金 元好问《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 |
| shān bēng dì tā山崩地塌 | 见“山崩地陷”。 |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
| dì chǒu lì dí地丑力敌 | 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 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终于伯;由周兵革缮完,欲兼并之固难也。地丑力敌,不日寻干戈不已。” |
| dì yù biàn xiàng地狱变相 | 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 |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都人咸观,惧罪修善。” |
| dì dì dào dào地地道道 | 真正的,够标准的。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9章:“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声不响,心里打着主意。” |
| hán xiào rù dì含笑入地 | 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 | 《后汉书·韩韶传》:“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
| tuò dì chéng wén唾地成文 | 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 shàng bù zhān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 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 《八十一梦·第72梦》:“住在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所在。” |
| tōng tiān dá dì通天达地 | 犹言顶天立地。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 |
| rì yuè jīng tiān,jiāng hé xíng dì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厨 |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 《宋史 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
| jìn rǎng guǎng dì进壤广地 | 扩展地域。 | 汉·桓宽《盐铁论·诛秦》:“虽以进壤广地,如食荝之充肠也,欲其安存,何可得也。” |
| biàn dì kāi huā遍地开花 | 遍:普及;到处。比喻普遍推广;全面地展开。 | 魏焕宗《山区巧打麻雀战》:“史家寨的民兵,掌握了敌人夜间出动的规律,打了他个伏击;军城游击小组配合部队……总之,这两三天是遍地开花。” |
| huí xuán yú dì回旋余地 | 指做事或说话给自己留有足够进退的空间。 | 曾朴《孽海花》第33回:“无如他被全台的公愤,逼迫得没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掷了。” |
| féi tián wò dì肥田沃地 | 肥沃的土地。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 |
| tiān cháng dì lǎo天长地老 | 亦即天长地久。 | 明·高濂《玉簪记·词媾》:“两情浓同下蓝桥,战兢兢欢娱较少,成就了凤友鸾交,休忘却天长地老!” |
| mí tiān gèn dì弥天亘地 | 弥:满;亘:横贯。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数量很多。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 |
| pū xiōng nà dì铺胸纳地 | 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表示虔敬与隆重。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 |
| jiǎo tà yìng dì脚踏硬地 | 指实打实,十分稳靠。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况又实实是骨血,脚踏硬地,这家私到底是稳取的了。” |
| jiǎo bù diǎn dì脚不点地 |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 |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 |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橱 |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 《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
| suō tiān mō dì梭天摸地 | 指上窜下跳。比喻到处逃窜。 | 《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素姐忘记了是猴,只道当真成了自己的老公,朝鞭暮扑,打得个猴精梭天摸地的着极。” |
| tiān yáo dì dòng天摇地动 | 仿佛天快要塌下来;地将要陷下去似的。形容声势或威力强大的变化。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43回:“这场大战,真个是天摇地动,日色无光。” |
| yíng chǐ zhī dì盈尺之地 | 盈:通“赢”,多出。直径有一尺多的地方。比喻地方很小。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
| bīng tiān xuě dì冰天雪地 |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 | 清 蒋士铨《鸡毛房》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
| píng dì fēng bō平地风波 | 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 唐 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 cuò yán wú dì措颜无地 | 措:安放;颜:脸,面子。脸没地方搁。形容极为惭愧羞愧。 | 明·陈汝元《金莲记·释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积罪如山;学士排难解纷,反使措颜无地。” |
| tiān zhī dì zhī天知地知 | 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人知道。 | 元·杨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你须知咱名讳,尽忠心天知地知。” |
| tí tiān kū dì啼天哭地 | 呼天叫地的哭号,形容非常悲痛。 | 元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阑路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
| háo tiān dòng dì嚎天动地 | 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 |
|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 | 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 | 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
| tiān tā dì xiàn天塌地陷 | 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我有了这件东西,说到得了天塌地陷也是瞎话,横竖咱们大清国万万年,我邓振彪也万万年了。” |
| léi tiān dǎo dì擂天倒地 | 呼天抢地,形容哭喊。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5卷:“江老夫妻女儿杀猪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价哭。” |
| kāi tiān pì dì开天辟地 | 辟:开辟。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才开始了人类历史。用来指开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 《隋书 音乐志中》:“开天辟地,峻岳夷海。” |
| yún jiē yuè dì云阶月地 | 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 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
| dòng dì jīng tiān动地惊天 | 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 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
| āi tiān jiào dì哀天叫地 |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平儿、丰儿等哭的哀天叫地,贾政心中也有些烦难,顾了这里,丢不下那里。” |
| tiān gāo dì hòu天高地厚 |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 《诗经 小雅 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 |
| píng dì dēng yún平地登云 | 见“平地青云”。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9回:“若你克我者为官鬼,必主平地登云之喜,添官进禄之荣。” |
| tuō tiān sǎo dì拖天扫地 | 形容衣服过长。 |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穿的那衣服拖天扫地的,一脚踹着,不险些儿绊倒了。” |
| jú tiān cù dì局天促地 | 窘迫无路。 | 王维城《新乐府》:“华工苦,华工苦,局天促地无门诉。” |
| tiān zāi dì biàn天灾地变 |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 | 《魏书·崔诰传》:“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 |
| jiù dì chóng yóu旧地重游 | 重新来到曾经居住或游览过的地方。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广州,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我是住过三个多月的,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旧地重游了。” |
| dì xiá mín chóu地狭人稠 | 狭:窄小;稠:多而密。地域狭小,人口稠密。形容人口密集的地区或拥挤的场所 | 郭沫若《苏联纪行》:“同进食堂进膳,今夜有舞会,地狭人稠,毫无虚席。” |
| sǎo dì jù jìn扫地俱尽 | 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 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 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 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 《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
| chuàng tiān hū dì怆天呼地 | 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同“怆地呼天”。 | 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回:“生逼他出兵进城,以致堕敌人之计中,丧师败绩,害他不得为忠臣义士,真可叹真痛恨,怆天呼地而不已也!” |
| huà dì zuò yù画地作狱 |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 汉 刘向《说苑 贵德》:“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 路温舒传》引作“画地为狱”。 |
| jí dì jīng tiān棘地荆天 | 到处是荆棘。形容变乱后的残破景象或困难重重的处境。 | 清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千年辽鹤,望人民城郭以怆神;何处铜驼,向棘地荆天而长涕。” |
| yǐn tiān zhèn dì殷天震地 | 殷:震动。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很大。 | 《明史·王家屏传》:“今骄阳烁石,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阍。” |
| dǐng tiān lì dì顶天立地 | 头顶云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也形容敢作敢为;光明磊落。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育王裕禅师法嗣 道场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榔栗,到处行脚。” |
| pán gǔ kāi tiān dì盘古开天地 | 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 《明成化说唱词话·花关索出身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 |
| diāo tiān jué dì刁天决地 | 形容大吵大闹。 | |
| suí dì suí shí随地随时 | 见“随时随地”。 | 清·魏源《圣武记》第一卷:“居近珲春之库尔喀人,分驻佐领,随地随时编丁入军籍,统称为吉林之兵。” |
| pǔ tiān zā dì普天匝地 | 满天遍地,普天下。 | 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 |
| tiān hūn dì àn天昏地暗 | 天色昏黄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雾遮蔽日月或风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 | 唐 韩愈《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
| jú tiān kòu dì局天扣地 | 悲痛诉说貌。语本《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
| gān nǎo tú dì肝脑涂地 |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十七,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
| rén shēng dì bù shú人生地不熟 | 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与环境、习俗等不熟悉。 | 张恨水《夜深沉》第33回:“我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坐在这屋子里,闷死了。” |
| sǎo dì wú yú扫地无余 | 同“扫地俱尽”。 | 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齐李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
| màn tiān màn dì谩天谩地 | 犹言谩天昧地。 |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雪词》:“贾相国当国,陈藏一作《雪词》讥之,词曰:‘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谩天谩地。’” |
| jīng tiān wěi dì经天纬地 | 经、纬:南北纵线为经;东西横线为纬;引申为治理、规划。比喻经营规划治理。形容人的才能极大。 | 《国语 周语》:“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北周 庾信《拟连珠》:“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
| chēng tiān zhǔ dì撑天拄地 | 犹言顶天立地。 | 《朱子全书》卷九:“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个道理,教他撑天拄地。” |
| zú tà shí dì足踏实地 | 犹言脚踏实地。 | 徐铸成《报海旧闻》五一:“所有有灵魂的人,都应足踏实地,奋发自雄。” |
| màn tiān chè dì漫天彻地 | 漫:满;彻:透。满山遍野,形容众多而密集。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风,漫天彻地。” |
| tiān huāng dì lǎo天荒地老 | 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 唐 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
| sī wén sǎo dì斯文扫地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完全丧失;比喻破坏无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 |
| jì dì pán tiān际地蟠天 | 形容遍及天地间。 | 庄周《庄子 刻意》:“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
| jìn dì zhǔ zhī yì尽地主之谊 |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尽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
| yòng tiān yīn dì用天因地 | 利用天时,顺应地利。 | 《东观汉记·公孙术传》:“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也。” |
| fāng cùn dì方寸地 | 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 |
| tiān dì cháng jiǔ天地长久 | 见“天长地久”。 |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此一去不回头,好教我这烦恼越感的天地长久。” |
| dì jí tiān jīng地棘天荆 |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 朱谦良《感怀和病侠》:“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
| hēi dì hūn tiān黑地昏天 | 形容极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 | 清·孙雨林《皖江血·狱会》:“然野蛮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场,弟来恐亦难免也。” |
| tiān dì pōu pàn天地剖判 | 犹言开天辟地。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 |
| sǎo dì chū mén扫地出门 |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
| rén jié dì líng人杰地灵 | 人有英杰;地有灵秀之气;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后多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 yí wéi píng dì夷为平地 |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 孙犁《我的绿色书》:“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车场。” |
| yóu rèn yú dì游刃馀地 | 犹游刃有馀。 | |
| niú mián dì牛眠地 |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
| tiān bēng dì tān天崩地坍 | 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 | 茅盾《参孙的复仇》:“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 |
| lǘ yán pū dì闾阎扑地 | 里巷遍地。形容房屋众多,市集繁华。 | |
| huà dì chéng tú画地成图 | 在地上画出地图,来说明山川河岳等地理形势。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 | 东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
| huān tiān xǐ dì欢天喜地 | 形容非常高兴、快乐。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则见他欢天喜地,谨依来命。” |
| wú rén zhī dì无人之地 | 见“无人之境”。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为道,造作桥阁。” |
| wú zhì zhuī zhī dì无置锥之地 | 锥: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 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
| yīn cáo dì fǔ阴曹地府 | 按迷信的说法;指人死后所在的地方。 | 清 李绿园《歧路灯》:“我到咱家,不能发送爷爷入土,不能伺候奶奶,倒叫我奶奶伺候我,且了自己爹娘。这个不孝,就是阴曹地府下,也自心不安。” |
| fèi tiān zhèn dì沸天震地 | 形容声音极其喧腾。 | 叶圣陶《一个朋友》:“那一对小新人面对面站着,在一阵沸天震地的拍手声里,他们俩鞠上三个大躬。” |
| dì guǎng rén zhòng地广人众 | 指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一个地广人众、历史悠久而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 |
| jiāng tiān jiù dì将天就地 | 谓以高就低。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小娘子休得悲伤,小可承娘子错爱,将天就地,求之不得,岂敢推托?” |
| tiān qí dì guài天奇地怪 | 怪:奇异。指天地间非常奇怪的事情。 | 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数,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 dá dì zhī gēn达地知根 |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
| shān bēng dì liè山崩地裂 |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
| píng dì bō lán平地波澜 | 波澜:波涛。比喻突然发生的事端或变故。 | 唐·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