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名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fù guì gōng míng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2回:“富贵功名,吾与兄自有,何必拘拘于此?”
rè zhōng míng lì热中名利热中:急切盼望。急切企图获得个人名利。林语堂《论幽默》:“看人栖栖皇皇热中名利,而自己却清闲超逸,于是也笑了。”
yáng míng xiǎn xìng扬名显姓扬名天下,为父母增光。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赍发呵与那个薄弱书生,兀的不扬名显姓,光明动朝廷。”
yuán míng shī shí缘名失实缘:循沿。从事物表面的名义出发去探求事物,没有得到事物真实的本质。宋·苏轼《震奎阁碑》:“汉明以察为明,而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远甚。”
xiǎn qīn yáng míng显亲扬名显:使显赫;扬:传扬。使父母宗族显耀;张扬自己的声誉。指中举、立功、做官的荣耀。《孝经 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míng shí xiāng chèn名实相称指名声与实际一致。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2回:“妹子这个名字,叫做有名无实,那里及得尧蓂姐姐弹得幽雅,他才名实相称哩。”
wǎng dān xū míng枉担虚名枉:徒然。白白占有名位,形同虚设;空有其名并无实际内容。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现在这两位姨娘,也是枉担虚名的。”
míng zhǐ shēng máo名纸生毛名片纸磨得生了毛,字迹模糊了。比喻人的声誉下降,今不如昔。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刘鲁风投谒所知,为典谒所阻,因有诗曰:‘无钱乞与韩知客,名纸生毛不为通。’”
yī jǔ chéng míng一举成名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gèng míng gǎi xìng更名改姓见“变名易姓”。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诈传着阿妈将令,着存孝更名改姓,调唆的父亲生嗔,要了头也是干净。”
chòu míng yuǎn yáng臭名远扬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shī chū wú míng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yáng míng xiǎn qīn扬名显亲扬:传扬;显:显赫;亲:父母。指使双亲显耀,名声传扬。《孝经 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míng zào yī shí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 科场》:“朱半仙,时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时。”
jí gōng jìn míng急功近名急于求成,贪图虚名。《清史稿·高其倬等传论》:“为政持大体,与夫急功近名,流于苛刻。”
mù míng ér lái慕名而来指仰慕名声而来。《人民日报》1982.3.14:“不少中外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西安更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
wéi lì fù míng违利赴名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汉·王充《论衡·答佞》:“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
míng biāo qīng shǐ名标青史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流芳。”
gōng míng lì lù功名利禄名利地位。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禄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铤而走险。”
dǒu fāng míng shì斗方名士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míng shèng gǔ jì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míng yáng sì hǎi名扬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xìng shèn míng shuí姓甚名谁询问打听人的姓名。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 ”
dào míng àn shì盗名暗世盗:窃取;名:名誉、名称;暗:黑暗。在黑暗时代窃取好的名誉。指奸佞之人在乱世乘机骗取声誉。《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暗世者也。”
shù gōng yáng míng树功扬名树:建立;扬:称颂。建立功业,流芳于世。东汉·班固《汉书·隽不疑传》:“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shēng míng láng jí声名狼藉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huò shì dào míng惑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汉 徐幹《中论 考伪》:“于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
míng mén wàng zú名门望族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3回:“即如家嫂,是名门望族,他本族本家进士一大堆,他偏是异样的难讲。”
míng shì fēng liú名士风流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míng zhòng yī shí名重一时一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亦作“名震一时”、“名得当时”、“名噪一时”、“名倾一时”。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
zōng hé míng shí综核名实综:综合;核:考核;名:名声;实:实绩。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汉书·宣帝纪赞》:“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
zhēng míng duó lì争名夺利争夺名位和利益。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wú míng zhī pǔ无名之朴亦作“无名之璞”。①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②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gāo míng shàng xìng高名上姓高:敬辞。询问人姓名的客气用语。
gǎi míng huàn xìng改名换姓改换了原来的姓名。宋 朱熹《答孙敬甫》:“不必如此隐讳遮藏,改名换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míng mù fán duō名目繁多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mò míng qí miào莫名其妙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jí dì chéng míng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
lì jiāng míng suǒ利缰名锁缰:缰绳。锁:锁链。名和利像缰绳和锁链一样把人束缚住了。元·王喆《转调丑奴儿》:“利缰名锁休贪恋,韶华迅速如流箭。”
chòu míng zhāo zhù臭名昭著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们是贺衷寒系统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gēng xìng gǎi míng更姓改名更:改变。指改换原来的姓名。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淄去了。”
gǎi xìng gēng míng改姓更名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明 无名氏《闹铜台》楔子:“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yuǎn jìn chí míng远近驰名在相当大范围内都是很有名的。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二卷:“达木汀的毛笔字是远近闻名的。”
wán míng quán jié完名全节谓名节得以保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六卷:“若是同年生并时长,在旁边听得,阻拦拉住,不但巫娘子完名全节,就是赵尼姑也保全身躯。”
gè sè gè yàng各色名样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
zhí míng zǎo tóu职名早投职名:官员的履历。把官员的履历早些呈上。指新皇帝嗣位后,官员们呈上职名,等待封赏。比喻企求升官。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他说马中丞当先出头,众公卿认肯逗留。职名早投,大家去上书陈表,拥入皇州。”
huī jié bài míng隳节败名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mào míng jiě jiǎo冒名接脚假冒别人的名,接替他。《旧唐书 韦陟传》:“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
zé shí xún míng责实循名按其名而求其实。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自非责实循名,不能彰善瘅恶。”
míng shān dà chuān名山大川著名的高山和大河。《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zhèng míng zé shí正名责实正:端正。辨正名称以符合实际。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míng dé zhòng wàng名德重望犹德高望重。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shì shēn míng liú士绅名流指有钱有势的人或杰出的人士。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特别对于中间分子士绅名流,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同志对进步分子都团结不好,对他们更差了。”
qiǎo lì míng sè巧立名色见“巧立名目”。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míng xiǎn tiān xià名显天下形容名声极大。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yīng míng diǎn mǎo应名点卯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gū jī xū míng沽激虚名沽激:矫情求誉;虚名:名不副实。指以伪装骗取名誉。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第22卷:“康节先公深达世务,不以沽激取虚名如此。”
qiú míng qiú lì求名求利追求名利。宋·孙惟信《水龙呤·除夕》:“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
mái míng yǐn xìng埋名隐姓隐:隐瞒。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后遂化鹤回家,埋名隐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长成。”
shuò yàn míng rú硕彦名儒硕:大;彦:有才学的人。指有名声的大学者。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结多少硕彦名儒;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míng mén yòu zú名门右族名门:有声望的豪门。有声望的世族之家。宋·朱熹《小学·嘉言》:“余见名门右族……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
gāo xìng dà míng高姓大名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同“高名大姓”。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宋江、花荣慌忙下马,扶起那两位壮士道:‘且请问二位壮士高姓大名?’”
míng shēng jí shèn名声籍甚比喻名声极大。《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gū míng diào yù沽名吊誉同“沽名钓誉”。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不为别的,自恨我奔丧来后,又不是沽名吊誉没来由。”
míng zhèn yī shí名震一时名声震动当时社会。《新唐书 刘晏传》:“号神童,名震一时。”
dùn míng gǎi zuò遁名改作窜改物名,改变作品。
ē shì dào míng阿世盗名阿世:曲从迎合世人的欢心;盗名:窃取名誉。用欺骗的手段骗取世人的欢心来窃取个人名誉。清 梁启超《新民说》第18节:“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复顾。”
gōng chéng míng suì功成名遂遂;成功。建立了功绩;有了名声。墨翟《墨子 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zhēng míng yú cháo,zhēng lì yú sh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战国策 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míng liú jù zǐ名流巨子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凭着个人奋斗而出人头地,不是变成百万富翁,就是当上名流巨子。”
míng mào shí yì名贸实易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
míng fú qí shí名符其实见“名副其实”。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
wén míng bù rú jiàn miàn闻名不如见面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
àn míng zé shí按名责实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唐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考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
shí zhì míng guī实至名归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疑:疑虑。行动有疑虑就不会成功,做事有疑虑就没有效果。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yǒu míng wú shí有名无实光有虚名;并无事实。指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国语 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xún míng dū shí循名督实循:依照;督:督责。按照名义来要求内容,以考察是否名副其实。《北齐书·文宣帝纪》:“譬诸木犬,犹彼泥龙,循名督实,事归乌有。”
míng yù sǎo dì名誉扫地指彻底失去声誉。王朔《过把瘾就死》:“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
xiá ěr zhī míng遐迩知名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时福为中丞所宠异,故遐迩皆知其名。”
zhēng míng zhú lì争名逐利争要名誉,侵夺贪求财利。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青衫记·华阴骑驴>》:“争名逐利,枉将人白日驰驱。”
míng lì shuāng shōu名利双收既得名声,又获利益。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但愿吾兄从此一帆风顺,升官发财,各式事情都在此中生发,真是名利双收,再好没有。”
diào míng gū yù钓名沽誉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yī qián bù míng一钱不名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míng zhèng lǐ shùn名正理顺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yī wén mò míng一文莫名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巴金《谈<憩园>》:“不过我虽然一文莫名靠稿费生活,却不能不说自己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会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个杨老三的故事。”
bù míng yī wén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bù wù kōng míng不务空名务:追求。不追求虚名。形容踏踏实实地工作。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yī wén bù míng一文不名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gōng chéng míng jiù功成名就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tān míng ài lì贪名爱利贪图名位,喜好钱财。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贪名爱利,汨没世途。”
míng gāo tiān xià名高天下比喻全国闻名。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qīng shǐ chuí míng青史垂名青史:青指竹简,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垂:流传下去。指在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唐 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诗之八:“且图青史垂名稳,从道前贤自滞多。”
zhòng wàng gāo míng重望高名拥有崇高的名望。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míng zhòng dāng shí名重当时重:敬重,器重。名望很高,在当时很有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茂与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并名重当时。”
míng mén dà zú名门大族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况且我既为官,做我配的,须是名门大族。”
zhōng wài chí míng中外驰名驰名:名声远扬。名声传遍了国内外。曾朴《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驰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调》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改做‘倾城名士两相欢’了。”
kòng míng zé shí控名责实控:引;责:求。使名声与实际相符。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tú yōng qí míng徒拥其名徒:只。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军机领袖》:“军机大臣有时多至六七人,而权实操于领袖,新进者画诺奉行,徒拥其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