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jǔ rú hóng máo,qǔ rú shí yí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 《汉书·梅福传》:“举秦如鸿毛,拾楚若拾遗。” |
| yí xíng cáng zhì遗形藏志 |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
| yí zhū qì bì遗珠弃璧 | 本指弃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弃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优秀人才。 | 宋·陆游《〈曾裘父诗集〉序》:“然裘父得意可传之作,盖不止此,遗珠弃璧,识者兴叹。” |
| yī fàn sān yí shǐ一饭三遗矢 | 矢:通“屎”,粪便。一顿饭的功夫上了三次厕所。形容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 |
| yí xùn yú fēng遗训馀风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
| yí sú jué chén遗俗绝尘 |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 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
| yí hún wáng pò遗魂亡魄 | 谓抛弃思虑,停止精神活动。 |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遗魂亡魄,休精息神。” |
| yuè fán yí shì越凡遗世 | 超越凡俗,脱离世俗社会。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每进一卮,侍女们八音齐奏,音调清和,令人有越凡遗世之想。” |
| cāng hǎi yí zhū沧海遗珠 |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 《新唐书 狄仁杰传》:“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 yí hèn qiān gǔ遗恨千古 | 千古:指时间久远。遗留下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 清 徐瑶《太恨生传》:“且生与女相爱怜若此,而卒不相遇,真堪遗恨千古。” |
| yí chòu wú qióng遗臭无穷 | 谓坏名声永远流传下去,而无穷尽之日。 | 金·元好问《即事》诗:“燃脐易尽嗟何及,遗臭无穷古未闻。” |
| xiǎo xué ér dà yí小学而大遗 | 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 jiān fù wú yí兼覆无遗 | 兼:同时;兼覆:天覆盖万物,比喻恩泽广大;无遗:没有遗漏。指恩泽广大,无所遗漏。 | 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
| yě wú yí xián野无遗贤 | 民间没有被弃置不用的人才。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 《尚书 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
| dàng rán wú yí荡然无遗 |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 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
| jù xì wú yí巨细无遗 | 大的小的都没有遗漏。 | 冯骥才、李定兴《义和拳》:“然后急不可待地像倒水一般,把所知道的一切,巨细无遗地告诉给刘黑塔他们。” |
| xián wài yí yīn弦外遗音 | 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
| yí huàn wú qióng遗患无穷 | 穷:尽。留下无穷的祸患。形容后果极坏,影响严重。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万一堵截不住,岂非功亏一篑,遗患无穷?” |
| yí wù wàng xíng遗物忘形 | 泯灭物我界限,谓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 宋·秦观《心说》:“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 |
| yí fēng yú xiàng遗风余象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宋 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 |
| yí yīn yú yùn遗音余韵 | 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 | 《宣和书谱 皇象》:“则又见其遗音余韵,得之于笔墨外也。” |
| fù lù yí jiāo覆鹿遗蕉 | 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 清·王闿运《桂阳州志序》:“罗平沼成,明社已屋,覆鹿遗蕉,亡猿灾木。” |
| guī yí xì jūn归遗细君 | 归:回家;遗:给予;细君:妻子。指夫妻情深。 |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
| bù yí cùn cháng不遗寸长 | 遗:遗漏;寸长:微小的长处。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 | 《宋史 娄机传》:“称奖人才,不遗寸长。” |
| chǔ gōng yí yǐng楚弓遗影 | 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惧心理。 | 《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
| dùn shì yí róng遁世遗荣 |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 晋·慧远《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
| yǎng hǔ zì yí huàn养虎自遗患 | 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
| yú yè yí liè余业遗烈 | 遗留下来的事业与功绩。《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 《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
| yí fēng yú xiàng遗风馀象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
| yí fēng yú yùn遗风馀韵 |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 |
| liú fēng yí yùn流风遗韵 | 流风:遗风。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 | 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正是在吴起、商鞅等实行变法的流风遗韵中长大的。” |
| yí chòu wàn zǎi遗臭万载 | 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桓温]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
| jiào lèi wú yí噍类无遗 | 噍类:指活着的人;遗:遗留。没剩下活着的人。 | 南朝·梁·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含冤抱痛,噍类靡余。” |
| yí lǎo yí shào遗老遗少 | 遗老:称前朝的旧臣;遗少:指封建时代留恋前期;思想陈腐的年轻人。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后指思想陈腐、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年轻人。 |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 |
| yí fēng yú yùn遗风余韵 |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 《朱子全书 治道一》:“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于一时,而其遗风余韵,犹有称思于后世者也。” |
| yí fēng yú sī遗风余思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 唐 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绛即东雍,为守理所,禀参实沉分,气蓄两河润,有陶唐冀遗风余思。” |
| yí fēng yú sú遗风馀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
| yí luò shì shì遗落世事 | 谓遗忘弃置世俗之事。 | 《晋书·阮籍传》:“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
| yí míng qù lì遗名去利 | 谓丢弃名位和利益。 | 唐·卢肇《宜州新兴寺碑铭》:“但学者不能窒欲攘贪,遗名去利。” |
| yí zān zhuì ěr遗簪坠珥 | 见“遗簪堕珥”。 | 宋·柳永《木兰花》词:“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珠翠纵横。” |
| yí fēng yú sú遗风余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汉 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
| móu wú yí cè谋无遗策 | 谓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 |
| yí lǎo gū chén遗老孤臣 | 指改朝换代后已经失势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 | 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昔者改姓易代,兴亡倏忽,一二遗老孤臣,不忍见宗社之倾,君父之辱,犹或黄冠草履,歌哭空山,乱礁穷岛,相望饮泣。” |
| cè wú yí suàn策无遗算 | 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 《北齐书 幼主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 |
| jǔ wú yí cè举无遗策 | 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 《淮南子·主术训》:“万举而无遗策矣。” |
| lè dào yí róng乐道遗荣 | 乐守圣贤之道而抛弃荣华富贵。 | 唐·刘知畿《史通·品藻》:“盖以二子虽乐道遗荣,安贫守志,而拘忌名教,未免流俗也。” |
| yí fēng yú jiào遗风余教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宋 叶適《金坛县重建学记》:“京口常为江南必争之地,其人以智诈勇力擅名于时,而古人遗风余教无闻焉,何也?” |
| gǔ zhī yí zhí古之遗直 | 遗直:指人很耿直,有古人的遗风。指能够体现古人遗风的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丰减。” |
| yí qǐn zǎi huái遗寝载怀 | 谓心有所念而寝不安席。 | 唐·李元成《应贤良方正科对策》:“且犹郡邑公选,岩穴敷求,遗寝载怀,比岁临问,伫经术以佐职,相艺能以建官,则古之坐明堂,议衢室,安可以俦清问之深也。” |
| yí huì yú zé遗惠馀泽 |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 | |
| yǎng yōng yí huàn养痈遗患 | 痈:毒疮;患:祸害。生了毒疮不去医治;给自己酿成祸害。比喻对坏人、坏事姑息宽容;结果自己遭殃。也作“养痈遗害”、“养痈成患”。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一》:“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养痈贻患,我之谓也夫。” |
| liú fāng yí chòu流芳遗臭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 |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刑部·闺鉴图说践》:“流芳遗臭,断非凡庸卑陋所能为,况事而未定。” |
| liú fēng yí zé流风遗泽 | 流风:遗风;泽:恩泽。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和德泽。 | 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太祖经始大基,流风遗泽,所被者远,五圣遵业至今,百有二十余年。” |
| yí zān tuō xì遗簪脱舄 | 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 清·钱学纶《语新》卷上:“假敬神为名,列食欢呼,遗簪脱舄,虽云男女分曹,究属面面相觑。” |
| shèng dé yí fàn盛德遗范 | 盛德:美盛的品德;范:榜样。先人美盛的品德和风范。 | 《新唐书·韦陟传》:“宋珲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足矣。’” |
| bù yí chǐ cùn不遗尺寸 | 遗:遗漏;尺寸:形容数量小。比喻一点也不漏掉。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但职司国课,其所以不遗尺寸者,亦将以尽瘁济其成法。” |
| qì qíng yí shì弃情遗世 | 犹言忘情脱俗。 | 明·何景明《七述》:“乃有弃情遗世,餐气服道,忽迢遥以轻举,望玉京而径造。” |
| dào bù shí yí道不拾遗 | 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
| qì zhì yí shēn弃智遗身 |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 |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
| yí fēng yú liè遗风余烈 | 遗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尚。余烈:前人的功业。前人流传下来的功业和风尚。亦作“余业遗烈”、“遗风余韵”。 | 《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晋书·刘颂传》:“如或当身之政,遗风余烈不及后嗣。” |
| yí zān duò ěr遗簪堕珥 | ①《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后以“遗簪堕珥”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②指遗落、丢弃簪子珥珰。亦指遗弃的簪珥。 | 《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
| bǔ guò shí yí补过拾遗 |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 《汉书 汲黯传》:“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
| yí lí gù lǎo遗黎故老 | 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 | 明·宋濂《曾君石表碑》:“当宋初改物,遗黎故老犹有存者。” |
| yí shì yuè sú遗世越俗 | 超脱世俗。 | 三国·魏·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遗世越俗,扬《北里》之流声,绍《阳阿》之妙曲。” |
| yí fāng yú liè遗芳余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 | 南朝 宋 傅亮《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遗芳余烈,奋乎百世。” |
| yí zān bì jù遗簪弊屦 | 同“遗簪坠屦”。 | 《北齐书·高德政传》:“魏静帝曰:‘人念遗簪弊屦,欲与六宫别,可乎?’乃人与夫人宾御以下诀别,莫不嘘欷掩涕。” |
| náng kuò wú yí囊括无遗 | 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指完全包罗在内,无所遗漏。 | 明·冯惟敏《仙桂引》:“喜则喜空洞能容,为则为囊括无遗。” |
| shí yí bǔ quē拾遗补阙 |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采录遗逸的事迹。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 |
| yí xùn yú fēng遗训余风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宋书 明帝纪论》:“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称先王,盖由遗训余风,足以贻之来世也。” |
| yí fēng yí zé遗风遗泽 | 泽:德泽。前人遗留下来的良好习气和恩泽。 | 宋·苏轼《母聂氏温国太夫人外制》:“慈和严翼以成其子,使朕得名世之士,以济艰难,其遗风遗泽盖有存者。” |
| yí zān duò jù遗簪堕屦 | 簪:针形首饰;屦:鞋。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或故情。指不忘旧友。 | 唐·张说《让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遗簪堕屦之恩,好生养志之德。” |
| yí zān duò lǚ遗簪堕履 | 同“遗簪坠屦”。 | 唐·张说《让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遗簪堕履之恩,好生养志之德。”唐·罗隐《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诗之二:“遗簪堕履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 |
| bō è yí chòu播恶遗臭 | 播:传播。传播恶事,遗留臭闻。 | 宋·陆九渊《与黄循中书》:“其在高位者,适足以播恶遗臭,贻君子监戒而已。” |
| yí biān jué jiǎn遗编绝简 | 同“遗编断简”。 | 唐·怀素《自叙》:“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
| dù jiǎn yí biān蠹简遗编 | 泛指残存的书籍。 | 唐 罗隐《咏史》:“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 |
| yí xiào dà fāng遗笑大方 | 谓让内行见笑。语本《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语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明·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八回:“晚生小子,怎敢在老先生面前放肆。况才非七步,未免一时遗笑大方。” |
| yí chòu wàn nián遗臭万年 | 臭:比喻恶名声;万年:指时间很长久。人死了;可是臭名却永远流传下去;遭人唾骂。 | 《宋史 林勋等传赞》:“若乃程珌之窃取富贵,梁本大李知孝甘为史欧远鹰犬,遗臭万年者也。” |
| yí shì jué sú遗世绝俗 |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 yě méi yí xián野没遗贤 | 见“野无遗贤”。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爷爷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个朝无幸位,野没遗贤。” |
| yí chòu qiān nián遗臭千年 | 同“遗臭万载”。 | 明·邵璨《香囊记·强婚》:“岂不闻李氏断臂,清风满耳如生;文君(卓文君)夜奔,遗臭千年未泯。” |
| dào bù duō yí道不掇遗 | 同“道不拾遗”。 | 《新唐书·东夷传·高丽》:“降、败、杀人及剽动者斩,盗者十倍取偿,杀牛马者没为奴婢,故道不掇遗。” |
| yí dé xiū liè遗德休烈 | 见“遗德馀烈”。 | 宋·王珪《赐韩琦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断来章批答》:“朕蒙遗德休烈,既已布泽四海之遐,矧定策禁中,以安社稷,褒功赋爵,庸敢后乎!” |
| bù yí jù xì不遗巨细 | 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 廖仲恺《答胡适井田书》:“可见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佩服。” |
| sǎo dì wú yí扫地无遗 | 见“扫地无余”。 | 《晋书·惠帝纪》:“魏晋已来之积扫地无遗矣。” |
| yí huò wú qióng遗祸无穷 | 谓留下祸害没有穷尽。 | 宋·张元幹《跋〈了堂先生文集〉》:“已而子婿兄弟表里祖述,遗祸无穷。” |
| yě wú yí cái野无遗才 | 见“野无遗贤”。 | 《魏书·阳尼传》:“举贤良,黜不肖,使野无遗才,朝无素餐。” |
| wáng shǐ yí zú亡矢遗镞 | 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 汉·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 tiān bù yìn yí天不憗遗 | 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 | 《南齐书·褚渊传》:“天不憗遗,奄焉甍逝,朕用震恸于厥心。” |
| yí ěr duò zān遗珥堕簪 | 见“遗簪堕珥”。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七出:“清晓,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遗珥堕簪,蹙着秋千,不禁笑语声高。” |
| zì yí yī qī自遗伊戚 | 伊:是,此;戚:忧患。比喻自寻烦恼,自招灾祸。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若公则自遗伊戚,可无庸诉也。” |
| yí zān jué yīng遗簪绝缨 | 指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 | 《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淳于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另见《韩诗外传》卷七,王后所绝缨之事。后合二事为“遗簪绝缨”。 |
| yí fēng yú cǎi遗风余采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时序》:“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 |
| yí huì yú zé遗惠余泽 |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 | 《晋书 挚虞传》:“前乙巳赦书,远称先帝遗惠余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
| yí fēng yú zé遗风馀泽 |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 |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余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
| yí wén yì shì遗闻逸事 |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 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 |
| xiān jiè bù yí纤介不遗 | 纤:细小;遗:遗漏。一点儿都没有遗漏。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纪》:“取唐以来至于吾宋诗颂铭赞,奇编奥录,穷力讨论,纤介不遗。” |
| yí shì dú lì遗世独立 |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 宋 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 wú fù jié yí无复孑遗 | 孑遗:遗留,余剩。没有再剩下什么。 | 前蜀·牛峤《灵怪录·居延部落主》:“周岁无复孑遗,水银后亦失所在。” |
| yí hèn zhōng tiān遗恨终天 | 谓终身感到悔恨。 | 佩蘅子《吴江雪》第十六回:“则我之身虽死犹幸,他日殉节,庶有名目。但恐辱抹爹娘,害他涉险,计不出此,遗恨终天矣!” |